2018年中考备考语文单册复习检测试卷八人语(下)试题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2018中考备考语文单册复习检测试卷

八人语(下)试题

(配2018年《随州中考语文学科说明》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完成①﹣②题。(5分)

①下列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1          2

A.第一幅用笔干净利落,意境深远;

B.第二幅布局整齐,字体端庄平正;

C.第一幅结体舒展飘逸,平和典雅;
D.第幅楷法完备,波磔zhé 分明,富有动感

②用正楷和行楷将第一幅作品内容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流利,美观。(3)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 C)(2分)    

A.形(   默(jiān 事(huī) 目光灼zhuó 

B.huì  笑(xī)  (qiǎo)    筹交错(gōng 

C.   lái  (yè)      相形见chù 

D.号(chuò huì (qiè)    藏污纳kòu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2分) 

 A.皓月  油光可见  和蔼可亲  褞袍敝衣  B.真谛  无与伦比  众目睽睽  经纶事务

 C.狼藉  长吁短叹  抑扬顿挫  合辙押韵     D.挑畔  难以置信  盛气凌人  囊萤映雪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学校团委组织志愿者利用暑期为孤寡老人义务服务,同学们纷纷响应,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了。 

B.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莫衷一是

C.小张体格强壮,打起球来又十分卖力。这次篮球比赛中,小张胸有成竹地投进了好几个球。

  D.现在还有一种较流行的理论认为,鸟类的迁徙习性和辨识旅途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只能用遗传解释。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2分)

A.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

B.生活的最重要部分不是去生活,就是对生活的思考。

C.充满功利色彩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只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

D.一个连教育都得不到尊重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解析:A项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抽出句子主干即为人是习惯,显然不合逻辑。此项可以给我们启示,要特别留意语病题中的字。B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句子中最重要部分的表述,可以看出此处不是选择关系,因此要将不是……就是……”改为不是……而是……”。在考当中,语病题中出现关联词,一要注意关联词的位置问题,二要注意句序问题(出现在表递进关系的句子中),三要注意搭配问题。C项是成分残缺,用语感审读法,可以发现培养出后面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无能之人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2分) 

A.《我的母亲》是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胡适的作品。《我的母亲》是一篇自传体散文,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关心以及与家人和睦相处的过程,展示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B.《海燕》是著名的作家高尔基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

C.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D.《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文章表现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解析:B选项《海燕》是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诗。

7名著导读。(4分) 

(一)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二)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1《繁星春水》的作者是谢婉莹/冰心,她是在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创作的。(2分)

2《繁星春水》除了母爱、童真及自然哲理以外,还有哪些主题?请列举两个。(2分)

答: 人类之爱手足之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解析】本题是对名著阅读的考查,七年级上册中的名著导读里就对冰心的《繁星春水》进行了介绍,19题的答案其中都有涉及,第20题关于主题,书中讲了它的三大主题: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对课外阅读量的一个重视,尤其是对课本的名著导读中提到的书籍,要切实的无阅读并体会理解。

8.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A )(2分) 

   争取是一种选择,                                          
 ①选择是一种选择 ②“要”是选择 ③有比争取更重要的选择时 ④“不要”也是一种选择 ⑤放弃选择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⑥退让也是一种选择

A.③⑥②④①⑤B.⑥⑤②③④①C.②④③⑥①⑤D.①⑥③②⑤④

解析:三个并列的分句“争取、退让”,“要,不要”,“选择、放弃选择”,中间用“是、也是”连接;第⑤句中有“也不失为”是补充说明,放在最后。

9.文末小女孩的应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C )2分)

   现在的小孩赞美人可委婉了。昨天一个小女孩问我:“阿姨,我长得漂亮吗?”我看了她一眼,认真地回答:“漂亮啊,又漂亮又可爱!”可是,小女孩说:“                      

A.阿姨,谢谢您的夸奖

B.阿姨,您长得实在太漂亮了!

C.阿姨,怎么办呢?您长得居然比我还漂亮!

D.阿姨,您长得也不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合理表达的能力.A.这句话表意直接,并不委婉.B.这句话是直接夸奖,并不委婉.C.正确.D.同样是直接赞美其好看,并不委婉.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确定题目中表达的目的和语气的要求,然后对选项逐个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故选C

10 补写下列诗词中的空缺部分。(6分)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岳阳楼记》)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其一》)

二、阅读(41分)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5分) 

宋忆钱塘江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1.下面选项是对这首诗的赏析,请选出赏析错误的一项(D)(3分)

A. .这首诗描绘了 黄昏(傍晚) 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一词。

B. 首句中的“昔年”二字,紧扣诗题的“忆”,表明诗人是凭自己的记忆来描绘他当年观赏钱塘江之奇景的

C. “乘醉”二字则告诉人们他当年是醉眼赏景的,正因为诗人是醉眼赏景,“醉”这一传神的诗眼统摄全篇,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醉眼中夕阳映照下的钱塘江奇景。

“衔”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呈现在诗人视野里是 隐隐约约地看到夕阳西下,一半已隐身匿迹,另一半还悬挂在山头上,仿佛山口衔着半个夕阳似的。

12.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2分)

答: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 光。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赏析】李觏的这首《忆钱塘江》,独辟蹊径,与众不同。诗人在诗中不写气势恢宏的钱塘江潮,而以“醉”这一传神的诗眼统摄全篇,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醉眼中夕阳映照下的钱塘江奇景。诗的前两句“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写诗人当年乘醉行船归来,一路观赏着钱塘江傍晚的美景。首句中的“昔年”二字,紧扣诗题的“忆”,表明诗人是凭自己的记忆来描绘他当年观赏钱塘江之奇景的;“乘醉”二字则告诉人们他当年是醉眼赏景的。正因为诗人是醉眼赏景,所以他放眼望去,隐隐约约地看到夕阳西下,一半已隐身匿迹,另一半还悬挂在山头上,仿佛山口衔着半个夕阳似的。次句中的“隐隐”、“衔”诸语下得颇为精妙,很切合诗人醉眼赏景的特点。

    诗的后两句“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其意是: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这里,诗人先以“好是”二字提示下文将拓深诗的意境;继而,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返照入江的情景;最后,则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水仙齐着淡红衫”奇妙的比喻艺术地再现了夕阳辉映点点白帆的奇景。这两句诗亦实亦虚,虚实相间,也完全切合诗人醉眼观赏醉景——令人陶醉的钱塘江奇景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的奇思异想。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2分)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

远近称之,政绩优异。        (《旧唐书·张允济传》有改动)

【注】 ①牸(zì])牛:母牛。②庵:小草屋。

13.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处)(2分) 

                 

我武阳境内/ 路不拾遗/ 但能回取/ 物必当在。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3分)     

A. 及将异居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B. 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及郡下,诣太守 (《桃花源记》)

C.尔自有令               尔辈不能究物理   (《河中石兽》)

D. 妻家不知其故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析:D选项加点的字的意思分别是“缘故”“旧的”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你自己有县令,我为什么要参与(这件事)呢?(2分,“尔”“何与为”各1分)             

2)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2分)

(张允济)曾经在路上遇到一位种葱的老太太,(她)盖了小草屋看守葱。(3分,“道”“守”和“一老母种葱者”的定语后置结构,各1分)(句意不通顺者,酌情扣分)        

16.在张允济的治理下,武阳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风气?(用成语回答)表现了张允济什么样的个人品质?(3分)

答: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 。教化百姓、吏治有方。

【翻译】

   张允济,青州北海县人。隋大业年间为武阳县县令,致力予以德行教育训导民众,百姓很怀念他。

   元武县与武阳县接壤,,母牛生下了十多头小牛。到了要分居时,妻子娘家人不肯还给那头牛,元武县衙门几任县令都不能解决过问题。那人就到武阳县请求允济评判,允济说:“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那人泪流不止,把事情的始末都讲了出来。允济于是命令手下人绑了那人,用衣衫蒙住他的头,将他带到他妻子娘家所在的村子去,说是抓住了盗牛贼。张允济召集村人,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一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妻子娘家人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又担心受连累,就指着那头强占来的母牛说:“这是我女婿家的牛,从哪里来的我就不知道了。”允济便揭开牛主人蒙头的衣衫,对他妻子娘家人说:“这就是你女婿,你可以把牛还给他。”妻子娘家人叩头服罪。元武县主管官员听说后,都十分惭愧。

      张允济还曾在路途中遇到一个种葱的老妇人,搭了一座小草房在那里看葱,允济对老妇人说:“你只管回去,不要不厌其烦地守着。如果遇到盗贼,应当来报告县令。”老妇人听从了他的劝告。回家住了一夜,那葱就丢失了很多。老妇人把情况告诉了允济,他便把葱地十里之内的全部男女都集中起来,一个个到跟前来检验查问,果然找到了盗葱的人。

      曾有个赶路的行人,天亮前就出发,把衣衫掉到了路上,走了十几里才发觉,有人对他说:“我们这武阳县境内,路不拾遗,只要能返回去取,东西一定在。”正如先人所说,果然找到了衣衫。

     远近的人都称赞允济,他的政绩尤其卓著。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9分)

学会赏识

   ①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历尽心血雕刻出著名的大卫像。人们皆惊叹于大卫像的辉煌,可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对这块雕刻大卫的石材做出褒评。其实并非石头不美,只是无人赏识,而米开朗琪罗发现了它,并赏识它是一块用于雕刻的好石材,然后赋予了它新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赏识。

   ②因为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疏朗的表现;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显。没有赏识,自我多了一份自卑,他人多了一份挑剔;社会多了一份冷漠,世界缺了一份美好。因此,我们要学会赏识。

   ③学会赏识身份低于自己的人,因为“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都必定有值得喝彩的地方”。台湾作家林清玄曾经评价一位犯案数十起的小偷,赞扬他的细密心思,肯定他的灵巧手法。小偷听说后,金盆洗手,成为四十多家连锁店的老板。一位年轻人因一首情诗离开学校后,福楼拜给予他鼓励、赏识。终于,这个年轻人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羊脂球》。这位年轻人,便是莫泊桑。是赏识唤回了迷途的羔羊,是赏识使其得到认可和肯定,是赏识激发其奋发努力的勇气,最终获得新生。那么,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④学会赏识自己,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学会赏识自己,要有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豪放,要有苏轼“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要有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无私旷达,要有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坚贞不屈。因为赏识自己,诸葛孔明才会自称卧龙,未出草庐而知晓天下三分;因为赏识自己,毛遂才会以锥自喻,在大殿上据理力争;因为赏识自己,陈涉才会石破天惊,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赏识可以给自己动力,使自己迈上新阶梯。因此,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⑤学会赏识那些强于自己的人,因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廉颇因为不赏识蔺相如的治国才能,居功自傲,处处刁难。而蔺相如赏识廉颇的滔滔武略,不计前嫌。两人终化干戈为玉帛,彼此赏识,才有“负荆请罪”的美谈流传至今。孔夫子赏识他人,才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断言。学会赏识,才会看到别人的长处,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既是如此,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⑥真正的智者,他们会在赏识的同时,把自己投入到铸就辉煌的熔炉之中,把自卑熔炼成自信,把不满锻造成竞争,把孤傲挥洒成谦逊,把萎靡升华成振奋,把失意挤压成动力,把挫折捶打成练达。

   ⑦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学会赏识,对己,是一种超越;对人,是一种幸福。(有删改)

17.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第①段是本文的引论部分,即由米开朗琪罗赏石雕塑大卫像这件事引出中心论点。并为本文进一步的论证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赏识的观点做铺垫。由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8.简要分析说明第②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第②段先从个人角度(正面),即从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的磊落和才智凸显的方面,论证了我们应该学会赏识的必要性。然后又从社会层面(反面),即从没有赏识会给自我、内心、他人、社会带来的不利因素方面,进一步论证我们应该学会赏识的重要性。(或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我们应该学会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强调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9.说说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法(例证法);引用论证法(引证法或道理论证)。

作用:通过列举李白、苏轼、杜甫、屈原、诸葛亮、毛遂,陈胜等的事例,以及引用他们的言论,从多方面论证了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赏识自己,并进一步论述了赏识自己的作用和益处。

20.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学会赏识,对己,是一种超越;对人,是一种幸福。”这句话的?(2分)

答:你只要学会了赏识,对自己而言,赏识自己就是“给自己动力,使自己迈上新台阶”;赏识那些强于自己的人,你“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完成对自我的一种超越(或超越自己。)。而对于那些身份低于自己的人来说,被人赏识,就是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就会激发起他人奋发努力的勇气,从而得到新生,获得被人赏识的幸福。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6题。(15分) 

手心朝下

    老女人穿了红色的旧款毛衣,她把毛衣当成外套来穿。她伸手拦住我,轻声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她的目光浑浊,诚恳中带着几分凄惶,一道道竖起的皱纹挤满嘴唇。她该是迷路了吧?或者丢了钱包。我问她能找到女儿吗?她点头说能。

   找出十块钱给她,她却不接。她袖起手,为难地说:“我只要一块钱。”我告诉她,自己身上没带一块的零钱。她马上提醒我说:“你可以买包烟。”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来不及多想,我等候的班车已经驶过来。

   几天后在街上再一次遇见她。那时已是初夏,花草葳蕤,天气闷热,可是她仍然穿着厚厚的红色毛衣,见了我,凑上前来,试探着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原来她是一个骗子。这毫无疑问。她看我的目光是陌生和拘谨的,她已经不认识我了。那天我没有理她,可是她还是从旁边一位姑娘那里要到一块钱。

  一个月以后,在街心花园,我又一次见到她。她凑上来,盯着我的脚,说:“给我一块钱……”

   “您是要坐车去看女儿吧?”我的话中带着讥诮。

    她讷讷地笑着,说:“给我一块钱……”她的红毛衣已经很脏很旧,胸口和两肘的位置磨得发亮,光可鉴人。

  “那么,你女儿在哪里?我送你去。”我向她发起挑衅。

   “不用,不用麻烦。”她紧张起来,“她在白石岭,很远呢……”

   的确很远。从这里去白石岭,需要大半天时间和12块钱。我厌恶地转过头去,不理她。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她让我心生怜悯。尽管她是骗子,可她毕竟是一位老人。

   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大声说:“她啊!”

  “你知道她?”我好奇地问。

   “只要在小城住一段时间,不想知道她都不行。”

   “她很有名吗?”

   “是的,很有名……你注意到她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吗?这表示那一块钱不是乞讨来的,更不是你施舍的……她的确是去看她的女儿。那时她女儿还小,每天拽着她的衣角,在大街上转……不过她女儿会唱歌,一副好嗓子,唱一曲后,再收钱。别看那女娃小,机灵呢,懂得也多。她告诉母亲,接钱时,一定要手心朝下……可是那女人哪里记得住?这么多年的习惯,不好改的……后来她女儿长大了些,就死活不让母亲去乞讨。可是不去乞讨干什么呢?她们养不活自己的。后来她女儿终于有了份工作,是在白石岭的采石场上班,砸乱石,也放炮。本以为上了班,母女俩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

   “她女儿还在那里工作吗?”

   “死了,上班没几天就死了。”朋友慢慢喝着水,“哑炮,隔一个晚上没响。早晨她去看,竟轰的一声,地动山摇。本来她头天要去看女儿的,可是为了省一块钱……那时一块钱能打个来回。剩下她一个人了,脑子又受了刺激……想女儿想得受不了,就去白石岭。每隔几天,上街跟路人要一块钱。她只要一块钱, 她脑子里只装着一块钱……可是很奇怪,她竟记住了女儿的话,手心永远朝下。她认为自己不是乞丐吧?可是,她仍然在乞讨……”

    她仍然在乞讨。永远只要一块钱,然后去看她永远沉默的女儿。那么,她是一个诚实的乞丐吧?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1. 阅读文章,在横线上补充完整“我”对这老女人态度的变化。(2

怜悯 →无视→讥笑 →挑衅 →厌恶→理解

2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描写了老女人没有从“我”这里要到钱,极不情愿地转身离去的情景,生动地写出了她动作的迟缓和内心的失落。

23.23.“她认为自己不是乞丐吧?可是,她仍然在乞讨”,这句话表意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3

矛盾。“不是乞丐”指的是她在接钱的时候总是手心朝下,表示那钱不是乞讨来的,这是她的想法;而“仍然在乞讨”指的是她确实在向人乞讨一块钱的客观事实。二者所指内容不同,所以不矛盾。

24.文中的老女人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至少写出三个特点。3

由“她的目光浑浊,诚恳中带着几分凄惶,一道道竖起的皱纹挤满嘴唇”,以及“她的红毛衣已经很脏很旧,胸口和两肘的位置磨得发亮”可知她衰老凄苦,贫穷可怜;“我”给她十块钱她不接,只要一块钱,提醒“我”可以买包烟换零钱,可知她不贪心;“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这个动作描写体现了她的自尊;她坚持讨钱去看女儿,记住女儿告诉她的动作,体现了她对女儿的爱和思念。

25. 朋友的介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

朋友介绍了老女人和她女儿的主要经历、遭遇,揭示了老女人只讨一块钱去看望女儿的原因;女儿去世使老女人的精神受到刺激,解释了前文她目光呆滞、再次讨钱时已认不出“我”的原因;也交代了她接钱时手心朝下的原因,为结尾“我”态度的转变作铺垫,引人深思。

26.通过小说,你认为作者从哪些角度向读者传递了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3

答:从“我”对老女人的态度的变化:呼吁人们要关心弱势群体,不要抛弃他们。从老女人记住女儿的嘱咐:体现了人在苦难中也要保持做人的尊严。从朋友对“我”讲述老女人时的口气:呼吁人们对他人的不幸应该抱有更多的同情与尊重。

三、写作(50分)

27 请以          在心间流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半命题作文要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如亲情、快乐、泪水等),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本写作。

3)文中不得出 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4)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写作导航:

半命题作文:

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综观历年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半命题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

1.要易写作。

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如我和(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

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2.要确定体裁。

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几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体裁和写作对象。

3.要内容健康。

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的滋味(云南省中考作文题),就有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等词语,让阅卷者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我们在这方面应引起注意,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标新立异,填写上了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