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词填空解题思路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一、选词填空题型特点


选词填空,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阔的语言类(言语理解与表达)题目

从幼儿园学汉字到公务员考试,从文言文到英语,选词填空的题目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整个语言学习过程。它是最有效考察考生对语言的掌握能力的考试,围绕着小小一个词/成语/外语单词,出题者可以创造出无数个角度的考点。这就是选词填空的题型特点。


二、选词填空题型类别:


选词填空题可简单分为两种类别:单空(成语)题和多空题。前些年还有单空(非成语)题,但由于只考察1个非成语词,考察点较少,出题难度也较高,近年来已越来越少见了。


两种题型没有本质区别,其中单空(成语)题更偏向于考察考生对成语的深入掌握程度,尤其是使用语境的要求;多空题则偏向于考察考生能否在多个正确选项中进行综合,使得每个空填入的词都符合题意。



三、选词填空解题思路:综合排除法


综合排除法是选词填空最直观、简明的解题方法,是“预瞄+定位+排除”的“三合一”方法简称,即:


预先瞄准+综合排除+瞬间定位


(1)预先瞄准(预瞄法):在阅读题干时,结合横线的上下文对选项所在句子进行概括,在做题之前预估其大致要填入词的内容,从而对选项的范围进行限制。


(2)瞬间定位(定位法):在阅读选项时,一瞬间就锁定词语的褒贬、搭配、使用语境等限制,明确词语所在的位置。


注:这种方法一定要在潜意识形成,比如看到“线索”要联想到“侦讯办案、文章伏笔”等,这种联想不要刻意去追求,而是在日常积累中自然而然形成。只要在复习时强化这一思路,做题时自然能水到渠成。


(3)综合排除(排除法,适合于多空类选词填空题):在阅读完题干和选项后,根据预瞄和定位的情况,排除错误的选项。如果是单空题则不需要到这一步即可解出。


在综合排除的过程中,不需要急于排除有疑问的选项,而是尽可能多的留下可选项和疑问项,然后根据不同空的综合情况选择正确的答案。举例来说,假如有一道3空题,第一空可选AB但C不确定,第二空可选ACD,第三空可选AD,那么本题综合排除后选A。


三种方法有先后顺序,侧重点不同。只要能够相互能够结合的够好,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一道真题为例解析:







本题为2018年国考地市级卷40题/省级卷35题

解题思路:


(1)使用“预瞄法”,概括第一空:


反潜持续追踪无人艇一旦发现目标的_______就会定位+跟踪。


概括之后可大致得出,第一空要填入的词和目标的某种情况有关,这就“预先瞄准”的范围。


(2)使用“定位法”概括4个选项所对应的词:


踪迹:行踪迹象,和目标情况有关。


意图:意向图谋,是对目标进行非常详细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后才能得出的结论,不可能让无人艇一发现敌方潜艇就能了解其意图,而且“意图”一般也是被“指出、侦测到”,而不是被“发现”。


动向:行动方向,和目标情况有关。


线索:办案线索、埋藏的线索、文章的线索、问题线索、情报线索……也就是说,这些固定搭配都和对某事某物的分析、解读有关,因此不可能“发现目标的线索”,搭配不恰当。


(3)综合以上分析,排除BD,第一空先留下AC。


同样分析可得出第二空可选AB,第三空可选AB,因此综合选A。


本题难度不高,通过这道例题可以很清晰看出“综合排除法”的使用技巧。可能很多小伙伴都在积极找寻做题的“秘籍”,找关键词,看首句,只选固定搭配等方法可能会帮你做对一部分题,但更可能让你落入出题者的“反套路题”陷阱而不自知。


“综合排除法”说来简单,但真正做好不容易,要做的事情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

“熟能生巧”


三种方法中最需要下功夫的就是“定位法”,考生不仅要尽量多地熟悉词汇,还要尽量了解词语(尤其是成语)的本质,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后就将其定位。


例如,“首当其冲”不是褒义词也不能用于“首先获得好处”这个含义中;“一蹴而就”、“同日而语”、“妄自菲薄”、“青红皂白”前面一定要加上否定词;“标新立异”和“别出心裁”所强调的“新”不是一类意思……


各位小伙伴们如果单纯想要做对某道选词填空题,其实有很多方法。但是,如果小伙伴们想要做的又快又准,就一定要学会这三种方法,并将其熟练掌握。熟悉的考生在阅读完题干之后,一个空大约只需要10~20秒就能排除掉错误的选项,做题速度会显著提升,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



四、选词填空难题精讲


以下为公考中出现的选词填空难题,正确率都不超过60%。


1.看似纠结,实则简明的成语二选一






本题为2018国考地市级卷21题:

概括题干:

运动对大脑有益,但运动应该________,因为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会对大脑有害。


如果仅仅说“运动应该________”,那本文4个选项都正确,但本题显然不会这么简单,因为选词填空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概括题干后发现,横线处填入的内容应与下文“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会对大脑有害”对应,也就是说,该成语应当有“适量、适当、不能强度过高”的含义,因此C选项“适可而止(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止)”符合原文要求,正确。


本题A“因人而异”和D“循序渐进”两个选项在上下文毫无对应描写,直接排除。这道题的难点在于B选项。


B“张弛有度”的意思是“有紧张也有放松”,看似和“适度运动”有关,存在一定的迷惑性。但选项的问题是,这个成语同时提到了“张弛”两个方面,而原文只说了“运动要适度”,并没有说“劳逸结合”、“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等“弛”方面的含义。


我们可以进行换位思考,把原文后半部分修改为:

科学研究表明,每运动一小时,就听10分钟轻音乐,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健康和活力。


在这种语境下,B选项就是正确的。


希望各位小伙伴能理解BC两个选项的不同之处。本题如果能做对,你就战胜了四成多的考生,而这一切仅仅需要把“张弛有度”进行拆解并带入原文,熟练的考生10秒钟不到就能将其排除。



2.理解成语的应用场景






本题为2018国考地市级卷26题/省级卷24题:

本题是2018国考地市级卷言语理解部分第一个难题。本题第一空可选C,第二空ABCD皆可,综合选C。


概括句意:历史认识有局限性,如果研究者因此而敬畏研究对象,兢兢业业,_______,是好事;如果把“局限性”作为做的不好的接口,人们会更加相信历史研究毫无________。


本题第一空一定要对应“敬畏”这个词,因为这句话的核心是“敬畏研究对象”,然后“兢兢业业+_______”都是对“敬畏”的具体补充。也就是说,A“身体力行”和B“恪尽职守”如果仅对照“研究”本身的态度的话,是没有问题的,但因为不能和“敬畏”搭配,因此排除。D“谨言慎行”说的是“言行”而不是“研究”,也可以排除,因此从第一空就只能选择C。


第二空前面有“规避责任的遁词和主观臆断的托词”,所以本空填入“客观性”是最恰当的。

但其他三个选项都勉强说的过去,因为规避了责任,进行了主观臆断后,就会既失去“客观性”,同时也失去了“科学性”、“公平性”和“系统性”。


由于第一空已经确认只能选C,因此第二空无须过多纠结。



3.辨析近义词的区别






本题为2018国考地市级卷27题/省级卷25题:

本题两个空都只有C是正确选项。


这道题的2组词意思或多或少比较接近,因此其考察点主要是近义词的使用环境。


概括本题:

(1)宇宙遥远的边缘_______了信息。

(2)拥有先进望远镜的一方更有可能站在科学界潮头,_______,领导破解宇宙之谜。


第一空只能选B“隐藏”。其实“隐藏”的“隐”字和“藏”字就是近义字,所以这个词仅表示“隐去、藏着”,没有其他含义。但其它3个词都有特定使用环境:


A“暗藏”往往涉及生命体主动的“暗中隐藏(为了做什么事)”的含义,如“暗藏玄机”、“暗藏杀机”、“暗藏后手”、“暗藏隐患”等。


C“埋藏”顾名思义,和“埋”有关,例如“埋藏宝藏”。有时候也引申为“埋得很深、难以发现”的意思,如“埋藏的线索”。


D“潜藏”自然和“潜”有关,有“潜伏、下潜”的意思。各位小伙伴可以体会下“埋藏的线索”和“潜藏的线索”,以及“暗藏杀机”和“潜藏杀机”用法的异同。


由于(1)说的是“宇宙边缘藏着的信息”,没有“暗中隐藏”、“埋得很深难以发现”、“潜伏并隐藏”的主观上含义,仅仅是“藏着”,因此“隐藏”是唯一正确的选项。


第二空只能选B“捷足先登”。捷足先登,脚步敏捷的人首先登上山顶,在本句中指代“第一个破解宇宙之谜的人”,和前文“潮头”、后文“领军”契合,正确。


A“胜券在握”——获胜的券已握在手中,对应的描述应为“谁拥有了这种望远镜,谁就一定能在发现宇宙之谜的竞争中获胜”。


C“首当其冲”——首先承当冲击,一般用在军事战争和自然灾害中,使用环境不当,含义也不是“首先去做到某事”,排除。


D“独占鳌头”——独自占有鳌的头部,即(独自)获得第一名。但科学研究不像竞技运动,只有一个第一名,而是很多研究团体共同相互利用他人的成果促进行业进步。不是说某团体发现了宇宙之谜,这个成果其他人就不能分享了,因此D使用环境不当,排除。


本题需要考生去粗取精,理解“暗”、“埋”、“潜”的动作含义和使用语境,以及“独占鳌头”中“独占”二字和科研界环境的不符之处。


本题有个地方非常有趣,就是C的“首当其冲”从初中考到公考,十几年霸占着“考生最熟悉的成语干扰项”榜单,还是有点令人哭笑不得的,不知它能否作为正确选项出现一次呢?



4.选词填空要求是选择的每个词都正确,而不是某个词最正确!






本题为2018国考地市级卷29题/省级卷22题:

本题22%的正确率比“纯蒙”(25%)还要低,其主要原因是第一个空的“影响”太像正确答案,致使大部分考生被迷惑。


概括本题:

(1)情绪不仅能够_______人们对传播信息的认知,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人们的行为。

(2)人在情绪失控时,很容易不顾后果地做出_______的行为。


本题第一空可选AB,第二空可选BD,综合选B。


第一空很明显应填入带有“影响”含义的词,因此不能选CD。

C“干扰”在本文中并没有“情绪干扰认知和行为”的描述,而是强调“情绪的影响”,排除;D“支配”如果成立,那么下文应当说“还会指导人们的行为”而不是“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人们的行为”,否则“先支配认知,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为”的搭配感觉明显不合适,排除。

A“影响”和B“左右(较强的影响)”都是可以的。


第二空应填入和“情绪失控”、“不顾后果”有关,因此B“出格”和D“冲动”都是可以的。C“反常”应对应“和往常不同”而不是“失控、不顾后果”,排除。A“危险”看似有道理,但“情绪失控”和“不顾后果”的举动不一定是危险的,但一定是出格和冲动的,因此A不太合适。


综合看来,第一空填“影响”是最舒服的,而第二空如果不仔细审题,会觉得“情绪失控且不顾后果的举动”是“危险”的,因此A很容易被误选。但各位小伙伴一定要明白,选词填空的要求是每个空都正确,而不是某个空最正确,因此做题时一定要全面、综合地考虑。



5.语境的重要性






本题为2018国考地市级卷32题:

本题难度相当高,因为每个选项都可以说有一定道理,本题要优中选优,选出最好、最正确的选项。


概括本文:

(1)医改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诊疗服务,获得_______的补偿。

(2)该方案对于过度治疗问题是一种_______的做法,让医生的收入与所开的药物检查脱钩……


本题第一空看似ABCD皆可,但仔细分析可知只能选CD。A“合法”和B“公正”理论上没错,但原文并未提到哪儿“合法”哪儿“公正”,也没说医改之前哪儿“不合法”,哪儿“不公正”,所以AB两项犹如无根之草,飘荡在本句中,上下文都缺乏对应描述,排除。


C“适度”对应“医疗改革”本身,且下文有“过度医疗”的“过度”二字进行对应

D“合理”对应“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诊疗服务”。需要注意的是,提供服务→获得补偿符合情理,看似符合法律,但原文根本没提到任何和法律有关的描述,所以不能选“合法”。


第二空可选ABD。

A“立竿见影”:立起竹竿就能看见它的影子,形容效果产生迅速。

B“行之有效”:顾名思义,就是这种行动是有效果的。

D“釜底抽薪”:从釜(烧水的锅)底下把柴火抽走,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个成语从三种角度强调了这种做法的好处(见效快、确实有效、根本上解决问题),都可以选;但C“一劳永逸”的“永逸”明显不符合医疗工作的实际,排除。


本题的可选择项目太多,错选ABC的都不少。考生一定要仔细读题,确定词语及成语使用的语境无误后再去选择。



6.常见搭配”就是陷阱






本题为2018国考地市级卷34题/省级卷28题:

本题正确率一半,很多考生被“有所建树”这个非常知名的成语所迷惑,忽略了第二空的搭配情况。


概括本题:

(1)人工智能未来有可能在编剧或网络文学方面有所______,因为其比较依赖标准化的情节与词语搭配。

(2)文学作品的_______程度越高越有可能智能化。


第一空可选ABD,第二空只能选D。


从下文语境来说,本题强调的是“文学作品的人工智能化”,而这种情形是之前没有的,因此第一空选D“突破”最为合适,但A“建树”和B“发展”在语境上也是可以的。


C“贡献”明显错误,本文没有提及“人工智能可以做出什么贡献”


第二空只能选D“模式化”。文学作品的模式化是固定搭配,而且也是现实情形。


A“程式化”不符合文学作品的实际情形。“模式化”是指有固定的模式,而“程式化”则指的是按照规定的程序、公式、步骤去做事情。

大家不妨想想,即使是格式非常固定的五七言律诗绝句,目前也做不到“程式化”,更何况复杂的剧本创作和网络文学呢?


B“通俗化”显然错误,文学作品的通俗化和标准化的情节与词语搭配没有任何关系。


C“规范化”看似有一定关系,但规范的文学作品可能只是让文学作品的题材更符合要求、行文错误更少,不一定是模式化的。


本题的核心在于理解“程式化”和“模式化”的不同,另外一定要注意,在多空类选词填空中,其中某一空即使搭配读着再舒服也不要盲目去选,否则很可能在潜意识里将其认为正确选项,从而掉入陷阱。



7.结合语境使用排除法






本题为2018国考地市级卷36题/省级卷32题:

本题正确率很低,每个空可选择项都很多。


概括本题:

(1)西方观众已颇为熟悉功夫片,因此中国功夫神秘感、陌生感在他们眼中逐渐_______。

(2)(在上述环境下)中国功夫片要体现作品的_______很有难度。

(3)当下功夫片在制作和传播方面不是_______,难以超过传统功夫片


本题第一空可选择BC,第二空可选择ABD,第三空可选择AB,综合选B。


由题意可知,第一空可以选B“消失”或C“褪去”,和“西方观众逐渐熟悉中国功夫片”对应,表达“不再有神秘感、陌生感”之意。


A“淡化”不合适,因为前文已说到“西方观众颇为熟悉”,所以功夫片的神秘感、陌生感不仅仅是在“淡化”,而是“不再存在”


D“消逝”的“逝”字有特定对应对象,一般指“生命体的消逝”,在本文的语境不合适,排除。


第二空要强调的是“作品的特色”,因此A“独特性”、B“差异性”和D“创新性”都是可以的,但C“艺术性”在本文中无对应的相关描述,排除。


根据后文描述“很难超过传统功夫片”结合“并非”可知该空表达的是“不是很顺利、不是没有忧虑”的意思因此第三空可选A“高枕无忧”或B“一帆风顺”。

该空不能选择C“无懈可击”或D“尽善尽美”,因为这两个选项表达的是“比传统功夫片短板更少”或“更加完善有吸引力”,在本文并没有对应描述,排除。


面对每个空都有很多正确选项的题目,一定要尽量结合语境,逐步排除错误选项并缩小范围。



8.注意前后搭配的细节






本题为2018国考地市级卷37题/省级卷33题:

该题4个选项共12个词全部常见于描述“经济形势”的文章中,如果考生平时比较关注金融财经类的新闻,或者语感较好,那么这道题的难度并不高。从本题56%的正确率看来,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不太擅长做此类题的。


概括本题:

(1)世界经济______影响了大宗资源产品价格走低。

(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规模经济刺激已经_______,。

(3)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资金约束日益_______。


本题第一空可选AC,第二空可选AC,第三空可选CD,综合选C。


第一空从“下行”、“萎缩”、“低迷”、“恶化”4个选项可以看出,该空要选择的是一个描述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词,综合可选A“下行”或C“低迷”。


BD两项的问题在于,“萎缩”和“恶化”两个词的程度太重了,一般来说这两个词对应的状况是“经济萧条”或“经济危机”,而无论从我们了解的实际情形,还是本文的描述,当前的世界经济最多也就是“不景气”,远远没有到达特别严重的程度。


第二空从句意可知要强调的是“大规模经济刺激已经效果不太好”,因此有此含义的A“失效”和C“弱化”可选。

B“放缓”和D“减退”都适合“经济增长的幅度”,不适合“经济刺激的效果”,搭配错误。


第三空可选CD。“资金约束”可以日益“严重”或“明显”,但不能“紧张”或“强化”。正确的表述是“资金日益紧张”,以及“资金约束的趋势日益强化”。


本题容易误选A,因为A选项前两个词和上下文搭配较为合适,且最后一个空对应的“资金紧张”是很常见的固定搭配,但加上“约束”二字后,该搭配就不成立了,这是做题时需要注意的点。



9.不急于排除不确定的选项






本题为2018国考地市级卷39题/省级卷34题: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文章语境。在描述某种艺术的时候,有些词语是不适合使用的。


概括本题:

(1)漆画有其他画种达不到的效果,同时也有它的_______。

(2)它不善于逼真地、_______地再现对象。

(3)在似与不似之间表现对象,才是漆画最______的地方。


本题第一空可选BD,第二空可选BCD,第三空可选CD,综合选D。


第一空中说的是“某种艺术的不足”,因此可以选B“短板”或D“局限”A“问题”和C“缺陷”从负面角度来描述,不恰当,这两个词的应用语境一般是“某个工程有问题或缺陷”、“某种论述有问题或缺陷”,不适合介绍“某种艺术”


从前文的顿号可知,第二空应填入“逼真”的近义词,因此BCD皆可。


B“惟妙惟肖”指的是“非常相似的样子”,从相似的角度来对应“逼真”,可选。


C“面面俱到”强调“各方面都能照顾到”,指的是油画、水粉画的描绘能力非常综合、全面。和BD比起来,C不是特别合适,但多空类选词填空不要急于去排除,我们可以暂时接受C的描述。


D“栩栩如生”则从“好像活了一样”的角度对应“逼真”的描述,可选。


而A“出神入化”强调技艺高超到了神仙和化境的地步,和“逼真”无法对应,排除。


从“不善于……事实上,似与不似之间表现对象漆画最______的地方”可知,第三空强调的是漆画的和其他绘画相比特有的优点,因此C“独到”和D“擅长”皆可,两者分别从“独特性”和“专长性”来对应了“优点”,同时和上文的“不善于”对应


A“出色”和B“难得”在原文并没有“和其他出色(难得)的地方相比,这个地方最出色(难得)”的对应描述,排除。


本题的主要难点在于漆画这种艺术考生并不是很了解,而三个空都在对这种艺术的特点进行定义,因此很多考生难以确定正确答案。大家需要做的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找出对应的选择。另外,各位小伙伴在做多空类选词填空时不要急于排除不确定的选项,先慢慢进行排除是最稳妥的方法。



10.注意语境对褒贬的要求






本题为2017年国考地市级卷21题/省级卷21题:

概括题干:物理学研究若不能,就只(          )能“千锤百炼+长期辛苦工作”。


概括后首先可以排除BC。根据“异曲同工”“千锤百炼”这两个偏褒义的成语可推测空格中填入的成语同样偏褒义,至少是中性的。B“一蹴而就”和C“守株待兔”都是具有强烈贬义的成语,直接排除。


B“一蹴而就”经常和“不能”搭配,看上去很有诱惑力,也是本题的易错项。然而,“不能一蹴而就”中的“一蹴而就”和“不知天高地厚”、“绝不善罢甘休”、“不费吹灰之力”中的“天高地厚”、“善罢甘休”和“吹灰之力”都是典型的“只能以否定搭配的成语”,遇到此类成语一定要警惕,即使它们本身似乎没有太强烈的贬义,但因为只能和否定形式搭配的原因,使得搭配后的词组有了贬义。


从“一蹴而就”本身来说,很多考生可能不清楚“蹴”的具体含义,但大概知道该成语的含义为“一下子就能成功”。实际上,“蹴”是“踏”的意思,“一蹴而就”就是形容“踏一步就成功”,“不能一蹴而就”的意思就是“不能轻松的一下子就成功”,对“一蹴而就”这种心态(思路)本身是持有贬义态度的。



随后我们可以排除D。原文为“若是不能(        ),就只能锤炼+辛苦工作”,而锤炼和辛苦工作两者都是动词。由于前后呈对应关系,所以正确选项也应该是一个动词。而“灵机一动”表示灵感来了,后面一般要跟一句“想出一个好办法”或“做出一件对策”,它表示一个状态,而不是表示一个具体的动作,无法对应,排除。


正确选项C“妙手偶得”指(科学家)技术高超,偶然间得到了灵感(科研成果)。它既是一个褒义词,又是一个表示已经完成时态的动词,后面无需跟其他动作,是最适合本题的选择。


本题主要考察两点:一是含义褒贬,二是词性搭配。在“若不能……就只能……”这样的递进句中,前后部分的词语类别应当是相同的,在本题就必须都为动词。



11.“搭配着舒服”不一定是正确选项(2)






本题为2017年国考地市级卷第26题/省级卷26题:

本题难度非常高,不仅双空都是含义复杂且接近的成语,而且段落理解较为困难。


解题思路:第一空选BD(或只选择D),第二空选CD,综合选D。


概括题干:解决“家庭受损+留守儿童”问题(          ),且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多项改革不可能(          ),但必须启动或加速。


概括后可知,本题首空填入的词语和“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有对应关系。但是由于两个空距离过近,本段具体要强调哪一方面还很难一时看出来。“毕其功于一役”可以简写成“一次成功、快速解决问题”,而既然“无法一次成功”,那么对应的意思应该是“这个问题很复杂,要慢慢来”的意思。所以,第一空排除A“千难万险”和C“迫在眉睫”。


A“千难万险”的重点在于“险”,也就是说“危险很多”的意思,这个词往往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生命危险。而本题整个段落都没有强调问题的危险程度,无对应描述,所以排除A。 


C“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于和前文逻辑关系矛盾。“解决这一问题时间已非常紧迫(迫在眉睫),且无法快速解决”这句话显然不成立,错就错在表递进关系的“且”上,如果把“且”换成表转折关系的“然而”,该句逻辑就符合要求了。


B“错综复杂”和D“千头万绪”都有说困难复杂的意思,和“无法一次成功”在困难程度上对应。当然,一般说“解决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这一问题错综复杂”,通过这个搭配可以排除B,但为了稳妥起见,建议考生还是把两个空都做完再下结论。


第二空说“多项改革不可能(   ),但必须启动和加速”,也就是说应填入跟“必须启动和加速”对应的词汇。既然说到“必须启动和加速”,那么它对应的意思就是“不能停滞不前”。


“但不能停滞不前”的“但”字表转折,所以整句其实可以转化为一个考生比较熟悉的双重否定形态,具体转化步骤如下: 


多项改革不可能(   ),但必须启动和加速

多项改革即使不能(   ),也启动和加速


这样一来,就可以看出原文强调的是:


即使不能(    ),“改革也不能停滞不前,也必须启动和加速”,


也就是说,成语填入空格后,原文表达的意思是“即使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改革也不能停下来,也必须启动和加速”,即该空要填入一个褒义或中性偏褒义的词,讲的是改革的一个好的方面(和选词填空21题中的“不能一蹴而就”的单独贬义搭配不同,切记!)。


因此第二空排除B“避重就轻”,因为这是一个贬义词,不符合要求。


然后可以排除A“齐头并进”。如果选“齐头并进”的改革措施,那么材料中必然有类似“多项改革措施都很重要都要推动”的文字描述,而本题原文是“但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多层次的行动、全方位的改革必须启动或加速”。为了方便理解,该句可概括为“改革必须启动或加速”→“改革不能停滞”。原文本来就把“多层次全方位”的改革作为肯定项,所以“不能齐头并进”是和原文违背的,除非把材料最后一句话改为“可以先从一个角度、一个方向进行改革”。



C“万无一失”和D“立竿见影”都是可以的。“万无一失”反映着“即使可能有失误也要启动改革”的决心,“立竿见影”则体现了“即使不能马上有效果也要去改革”的魄力。


所以,本题第一空选BD(或只选择D),第二空选CD,综合选D。错选C的主要原因就是第一空“解决问题迫在眉睫”是一个很常见的舒服搭配,这也是出题者在此精心设下的陷阱。



12.把握词汇的具体含义






本题为2017年国考地市级卷28题:

本题较为特别,第一空和第二空的选择关键都不在两空所在的句子中,而在后面“爱因斯坦的话”上。


解题思路:第一空可选AD,第二空可选BD,综合选D。


概括题干:有研究认为语言抽象化能力与高级数学息息相关,是处理高级数学问题的(       ) ,但爱因斯坦持(      )观点并认“对我的思考过程似乎都没什么用处”。


根据后面爱因斯坦“不赞同”的态度确定第二空应填入带有“反面、否定意见”的词,即BD,但第一空无法确定应填入什么:


语言中的抽象化能力是处理高级数学问题的(       ) 


由上文“有研究者认为人类大脑处理高级数学问题的能力与人类使用语言的能力息息相关”这句话,只能确认(       )应填入的词和“息息相关”有关,那么ABD的“前提、关键、起点”都是可以的。C“条件”搭配明显错误,根据句意,应为“重要条件”或“必要条件之一”,否则无法和“息息相关”对应。进一步分析,从爱因斯坦的话入手:


爱因斯坦就曾宣称,“词汇和语言,不管是写下来的还是说出口的,对我的思考过程似乎都没什么用处”。


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态度是“不太强烈,没那么绝对的否定”。“似乎都没什么用处”的意思就是“可能会有人认为有用,但我认为这个理论对我是没用的”,从这一角度来说,D“质疑”更加合适(当然不必因此彻底排除B“否认”)。而爱因斯坦观点的反面,即为题干开头研究者的观点:“词汇和语言对思考过程有用”。


也就是说,综合看来,第一空中研究者的观点是“语言的抽象化能力对高等数学思考过程有用、相关性很强”,但并没有“前者是后者关键”的表述,因此第一空不能选择B“关键”,选择A“前提”、D“起点”都是可以的。


本题错误率较高,各位小伙伴们可以仔细研究下“关键”这个词为什么排除。



13.有的成语必须对应“双元素”






本题为2017年国考地市级卷32题/省级卷30题:

本题正确率不足3成,要说选项中8个词,考生应该很熟悉;而材料讲述的“互联网中的中小型民营书店”,也不是多么生僻的内容,那么正确率为什么这么低呢?其原因就在于考生没有理解透彻题干所要表达的内容。


解题思路:第一空可选AD,第二空可选BCD,综合选D。


概括题干:互联网时代中小型民营书店不能正面抗衡大型书店,但可以专注某一特色,(          ),市场空间小而利润不小。网络的各种性质帮助独立书店触及读者的思想和需求并(          )需求,引导消费。


概括之后可以发现,第一空应和“专注某一特色”、“市场空间小而利润不小”有关。所以第一空排除先排除C“锦上添花”,因为该词有“好上更好”之意(即最少有两个要素),而“专注于某一特色”说明对于中小型书店来说只有一个要素,不是“添花”。同样,可以排除有类似含义的B“画龙点睛”。


题外话:各位小伙伴们可以把“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可以做个对比:锦上添花,花可有可无,没了也是漂亮的锦;画龙点睛,睛对于龙很重要,不是可有可无的。


所以第一空可以选AD,专注某一特色“发扬光大”或“拾遗补缺”都是可以的。“拾遗补缺”在本题中不能单纯理解为“捡起缺漏的地方”,更恰当的理解是针对大型书店无暇顾及的小市场进行经营之意。


而第二空填入的内容前接“触及思想需求”,后面接“引导消费”,所以填入的词应把“需求”跟“引导消费”连接起来,说通俗点就是“利用需求赚钱”,所以B“刺激”需求符合要求,C“满足”需求和D“创造”需求也是可以的,但是A“发现”需求不合适,因为已经“触及思想需求”了,不可能先触及再发现。 因此综合考虑本题应选D。


本题需要注意两个点:


一是第二空的选择极多,“创造”需求是考生最熟悉的词,但从本文来说,用“刺激”需求和“满足”需求都是可以的。


二是本文第一空需要注意,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画龙点睛”,都有两个要素,分别是“锦、花”和“龙、睛”,都是加上后者使前者更好,一个是后者没有对前者影响不大,一个是后者没有让前者失去核心/灵魂/精神,都不能对应原文的语境。



14.多组近义成语词的辨析要点






本题为2017年国考地市级卷14题:

本题的正确率较低原因是4组成语意思过于相似,考生难以分辨。


解题思路:第一空选择C,第二空选择AC,综合选C。


本题讲述的是晚清官员和洋人打交道的情况。第一空排除ABD。


D“妄自菲薄”是典型的“否定型成语”,一般搭配为“不可妄自菲薄”,含义是不要过分看轻自己,题干没有否定词,可以第一时间排除。


A“如履薄冰”是指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B“瞻前顾后”中的“瞻”和“顾”分别是向前和向后看的意思(例如“前瞻性”、“后顾之忧”等),本词形容做事慎重或做事过于慎重而犹豫不决,当今一般用于后者。


如果不考虑原文的话,单看历史大环境,说晚清的官员处理涉洋事务“如履薄冰”或“瞻前顾后”都是符合事实的。问题是原文前面提到了“不懂外语不明大势不知公法”,说明这句话讲述的是晚清官员“能力不够”。而后面有一个“进退失据”。失据,就是失去了根据地,丢掉了依靠,指的是这些官员无法处理洋务。


也就是说,第一空应当填入形容晚清官员能力不足的词,那么第一空应在CD中选,而D只能搭配否定词,因此只能选C“左支右绌”。


“左支右绌”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这个成语有点冷门,但不算特别冷,考生肯定对该成语有印象,并且通过“相形见绌”这个同字成语和“顾此失彼”、“进退维谷”这种类似组合的成语可等推断出本词描述的是“怎么处理都处理不好,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的困境。因此,第一空只能选C。


第二空上接“华洋纠纷日益增多”,下接“稍有不慎就有严重后果”,对应的是“处理措施”。可知本空应填入和“日益增多”以及“稍有不慎”都能呼应的词,排除BD。


D“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一般用“好东西太多挑不过来”这种语境中,而不是“难以处理的华洋纠纷太多处理不过来”,大家可以思考下两者的不同。


B“手足无措”有“惊慌失措”、“一脸懵逼”的感觉。由原文可知,晚清的官员不是不想去处理或者没有办法处理,而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以处理华洋纠纷却不得不去处理,不符合语境,排除。


A“捉襟见肘”和C“力不从心”的含义都是能力不够,在本文语境中A更偏向于“缺人才、缺资源而处理不过来”,C更偏向于“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想处理也处理不过来”,两者在本文都是说的通的。


综合考虑本题选C。


从本题可以看出,考生需要加强对成语的学习。乍一看,这些成语含义都差不多,但仔细品味之后会发现每个成语的使用语境和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例如“瞻前顾后”不应在本文中使用,“手足无措”的否定力度远大于“力不从心”。考生只要在平时多积累成语知识,就能在考场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快速做出判断。



15.读通上下文,理解对应关系






本题为2017年国考地市级卷35题/省级卷32题

本题开始进入多空题。多空题有三个或四个空,考察12至16个词。因为考的词多,所以更容易用排除法排除;同样,因为考的词多,所以里面词的含义和用法更相近,辨析起来更难一些。


解题思路:第一空可选ABD,第二空可选AB,第三空可选AC,综合选A。


概括本题:传统演员不会与观众(       )不行,水平高的传统演员会(       )引领观众参与艺术创造,在缺很多事物的(       )表演环境下征服观众,难度大。


第一空选择可ABD, 曲艺演员和观众距离近,A“交流”和D“互动”都可以,B“对话”是一个有点书面性的强调双方互相给对方表达观点的词,中央台就有一个著名节目叫《对话》。它在本文虽然不是特别合适,但也不用急着排除。C“沟通”是肯定错误的,这是一个用在恋人、心理学医生和患者、官与民等强调交流的词,隐含的意思是“不沟通会产生隔阂”,和强调艺术演出的曲艺毫无关系。


第二空可选AB。本空前一句是“使用各种手段拉近和观众的情感距离”,也就是说,填入的词需要和这一句有对应关系。D“快速”应该对应着“尽快拉近距离、融入戏剧”等内容,原文没有此类描述。同样C“间接”应该对应类似“逐步拉近距离”“引导观众联想”等搭配,本文也没有此类描述。A“主动”对应“拉近(主体积极才能拉近)”,B“巧妙”对应“各种手段”,所以该空可选AB。


第三空可选AC。该空对应的是“基本没有舞台背景和道具特效”的描述,也就是简陋、单调、朴实,所以应选A“简约”或C“单一”。材料没有描述舞台是否临时搭建或表演环境是否虚拟,所以B“临时”和D“虚拟”都是错误的。


本题是2017言语理解考察词语对应关系考察的最深入的。本文的4个选项、12个词都非常常见,词意明确,考的就是考生有没有读通上下文,理解对应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出题者故意针对常见的词语搭配设置了陷阱,如第一空B选项的“观众对话”,第二空C选项的“间接创造”,第三空D选项的“虚拟环境”都是考生很熟悉的搭配,但是要注意在该词在本段落中的使用环境。



16.注意成语的使用环境






本题为2017年422联考题:

本题正确率很低,很多考生错在没有吃透4个成语的使用环境。


A“欢呼雀跃”:“(情绪非常热烈的)欢呼,并且像麻雀那样跳起来”。该选项一眼排除,卢浮宫是艺术品博物馆不是庙会,大声喧哗显然不合适,排除。


B“如痴如狂”是一个典型的“以贬作褒”的成语。“痴”和“狂”本来指的是神态失常的两种状态,然而本词中却指代痴迷和狂热的喜好,形容人们对卢浮宫中《蒙娜丽莎》真迹的喜爱程度,正确。


C“情有独钟”是本题的易错项,看似能够表达众人对卢浮宫中《蒙娜丽莎》真迹特别的喜爱,但是考生一定要注意到该选项的使用环境。本成语的“独”字非常关键,意思是“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物有独特的喜爱感情”。如果该选项成立,那么本题一定要描述类似的内容:


虽然法国还有很多优秀的博物馆/世界各国都有众多优秀的博物馆,但众人仍然对卢浮宫情有独钟。


只有这样的描写,才能对应起本题的“独”字,否则C的使用环境不成立。在没有描写“法国其他的博物馆”、“世界各国的博物馆”时,该字和该成语的使用语境是不成立的,因此排除。


D的意思是“高兴到了极点”。虽然B选项和D选项都有“狂”字,也都是用贬义的字形容褒义的状态,但B选项的“痴”意味着迷恋,而D选项的“欣喜”意味着高兴。本题显然众人不是因为高兴,而是因为迷恋才来到卢浮宫,排除D。


通过做单空成语类选词填空题,大家可以逐渐感受到汉语成语的魅力所在。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典故,4个汉字蕴含的信息量甚至超过了一页英语,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



17.独特的“选词填空”和“段落概括”二合一题目






本题为2017年422联考题:

该题很有特色,是将“选词填空”和“段落概括”两种题型结合在了一起。


本题难度比同类的“段尾划横线”题目难度要高,因为本题选项只有2个字,填入空中的词既能够符合上下文的逻辑,又能够概括整个段落。


概括题干: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部书。分别像诗、小说、山间小溪、大河奔流、东北乱炖……各有不同。但所有书里都凝结着两个字:________。它属于个人,也属于社会。



由题干可知我们要对上面的“诗、小说、山间小溪、大河奔流、东北乱炖……”等各种不同的人生经历的“书”概括为两个字,而且这两个字的特点是“属于个人也属于社会”


首先可以排除A和D,因为“精彩”和“奇妙”虽然能对应“小说”和“大河奔流”等描述,但和“山间小溪”、“淮扬菜”等就难以对应,尤其是“山间小溪”这一个描述就秒杀了2个选项,仔细阅读原文不难排除。


如果单凭语感,第一反应是该空应当填入和“有特色、有个性、有所不同”含义的词汇,也就是本题易错项C。那么,本题为什么应当选B而不是C呢?因为2个原因:


(1)横线前面一句话是“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味道”。这个词表述的意思就是“个性、特色”,而后面接的是“但”字,也就是说“但”后面一定不会接续“个性、特色”的内容。


(2)横线后面一句话是“属于个人也属于社会”,从“也”字看出这是一个递进增加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个词强调的属性是“属于社会”。那么4个选项中,ACD都是单纯对“个人经历”这本“书”特点的“概括”(AD概括的还不准),只有B是承上启下,概括了“个人经历”的同时总结了不同“书”的共同属性“财富”,且和社会能够形成搭配,正确。


题外话:


本题什么情况下能够选择C呢?去掉最后一句话和“但”字就可以了。


本题什么情况下能够选择AD呢?去掉最后一句话和“但”字,同时去掉“山间小溪”、“淮扬菜”,或者替换成能够对应“精彩”、“独特”事物的词就可以了。


本题的“但”字表达的不是完全的转折,而仅仅是从某个角度对上文观点的否认,同时承接了上文总结的内容。大家可以细细品味其中的差距。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