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人即将面对的灰犀牛,不得不防(深度长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作者:钟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本号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各位留言,感谢微信管理团队)


(本文不代表财富投资立场)


在未来的数十年里,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遭遇这5头“灰犀牛”。有的人还没意识到,有的人早已开始做准备,有的人则选择视而不见过好当下再说......你是属于哪一种呢?


这篇文章一定和你想象的不同,它并非那么财经。这是一个喧嚣和浮夸的互联网时代,许多鼎鼎有名的财经作家,其实并没有接受到任何经济学科班训练。许多耳熟能详的高频词汇,例如区块链和灰犀牛,许多使用这些词汇的人,除了词汇本身之外,几乎对区块链技术或者灰犀牛渊源一无所知。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显得那么弄潮和前卫。


这个小文用灰犀牛一词,无非也是凑个俗趣,去穿越时间之河,看蹉跎岁月中,中国民众在未来数十年或多或少要遭遇的事情,尽管他们现在可能还假装视而不见。



世界越来越精彩,挣大钱越来越难


包括精英阶层在内的许多国民可能会面临这种感慨,即中国经济日益繁荣,民众生活显著提升,但也会面临这样的困惑,世界越来越精彩,挣大钱却越来越艰难。


为什么?这头灰犀牛的降临,是随着急风暴雨一样的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进入到静水流深阶段之后的事。回顾一下改革开放至今的40年,中国暴富阶层的出现,先是个体工商户,以及从事商贸和实业的企业家,标志性的人物是傻子瓜子年广久。


然后是制造业向纵深发展和互联网的崛起,标志性品牌是奇瑞吉利汽车和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接下来则是新世纪之后城市化的迅捷推进和金融地产的光彩,金融家和地产商纷纷排到富豪榜单的前列。近年来随着“双创”浪潮,BATJ君临天下。


暴富的轨迹遵循从商贸到轻工业,从实体到金融地产,从汗水到智慧的递进轨迹。这种暴富唱草莽时代,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政府和市场规范竞争的提升,已逐渐远去。



不仅如此,从暴富草莽到精英智慧,也意味着冒险大胆、文化不高的企业家群体,显著让位于受过良好教育、勤勉智慧的新型创业者群体。这使得当下年轻企业家都不由自主地不敢低估其竞争对手,并意识到对手和生存法则的严酷性。更有趣的是,针对企业的税制和融资环境也在规范化,靠偷漏税以及和金融机构拉关系来致富,已几乎不可能。


我们大致可以说,最富有的一代中国人已离我们逐渐远去,世界是精彩的,竞争是残酷的,创新创业是艰难的,挣大钱是不易的。


经济逐渐成熟和制度逐渐规范,带来了难以草莽暴富的灰犀牛,但“小世界”却也造就了新的“黑天鹅”。


传统的世界是六度空间的,即如果你要寻到地球上70亿人中的任意一位,你至多需要6位中间人。但数字地球的逐渐成形,使得世界变得扁平和浓缩,时空被压缩到四度空间,这可能是1967年时,创立六度空间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雷姆未曾料想到的巨大进展。


在四度空间的地球村之中,企业成长和衰退的轨迹更陡峭,创新和泡沫的极速涨落更惊险。这是一个波动率更大、两极分化更严峻的浓缩空间。小世界给一些天才型骗子以制造巨大泡沫,在泡沫破灭之前迅速裹挟财富撤离的可能性。从今而后,一夜暴富的是骗子,而不是企业家。


你的乡愁还在,乡村却已不复往日模样


许多人还记得“又见炊烟升起”的歌,其实我们已基本看不到炊烟。许多人背诵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但几乎绝少有人能看到溪流井栏边,用棒槌捶打衣服的场景。


这是在中国无法阻挡的另一头灰犀牛,即传统田园牧歌式乡村的没落。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意味着农业在GDP构成中,比重迅速降低;也意味着向城市和城镇的加速集中。在此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大幅缩减是不可避免的。


据统计,在过去的15年间,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中国行政村以每年1.6%的速度不断减少,据说中国每年减少约7000多个村委会,每天减少约20多个自然村。200人以下的村子在迅速撤村并居之中,甚至镇政府也在撤并减少。



时至今日,当我们说需要着力解决“三个一亿人”的问题时,潜台词是农村无法阻挡地被城市和工业文明所改写。


许多人还有乡愁,还记得儿时的田野草原、阡陌邻里,但你试图回去时,却发现徒有乡愁,乡村已难觅旧貌甚至踪影。许多人的乡愁褪色为在地图上不复存在,只在梦中存在的地名。小时候的乡愁,是你在水的这头,你的玩伴在水的另一头;现在的乡愁,是你在城市文明的这头,故土在农耕文明的另一头。随着传统村落的衰退,其实我们还失去了很多,由于村落往往是依据血缘姻亲而繁衍,因此它传载着你的先人从何而来的痕迹;由于村落往往带有自治色彩,因此它承载着约定俗成的邻里关系。


随着部分村落的消亡,家祠祭祖、邻里宗亲、乡绅家规也随之逐渐失落。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群,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往往对出入同一社区的对门一无所知,没有近邻,也不再有远亲。村落消退意味着中国五千年来古老生存模式几乎不复存在。



在中国悄然发生的事情,在欧洲也曾发生。一段历史即将终结。李培林先生曾感叹:“它们悄悄地逝去,没有挽歌、没有诔文、没有祭礼,甚至没有告别和送别,有的只是在它们的废墟上新建文明的奠基、落成仪式和伴随的欢呼。”


各种税,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尽管许多人将对此明显不快,但这头灰犀牛还是步履蹒跚而来,不会回头。那就是各种税,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房产税等等。你不要徒劳地试图逃脱。


中国经济正在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经济转型,而消费的主体是住户部门,不是政府。当下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已有达60%源自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对中国企业再加税是几乎不可能的,降低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是大趋势。这几乎锁定了,住户部门的税赋贡献应当逐渐提升。


中国家庭部门的税负是否沉重?无论从整体还是结构看,都有提升余地。当下遗产税尚未开征,房产税尚未普遍开征,这使得地方政府实际上几乎不具有主体税种。那么个人所得税的负担现状如何?


一个浅显的事实是,中国个税总额勉强超过万亿,类似京沪这样的都市,个税年入大约在1500亿,这意味着中国一线城市的居民,每年的人均个税仅5000元。


推算可得,京沪人均税前月薪约为1.1万元,税后所得约为8200元,每月个人所得税大约在450元。不要忘了企业还需要为你负担约税前工资44.3%的“五险一金”。考虑到平均数通常高于中位数,由此可推测京沪普通工薪阶层月薪可能在税后6500元。这让人产生了比较大的困惑。中国居民的真实收入究竟如何?中国不同阶层的税负究竟如何?


如果月入8200元,那么即便对京沪居民,按15年总收入计算,个人住房贷款上线也不应超过150万,毕竟一个人一生工作30年的总收入才仅300万元。结合每年储蓄存款等的增长,中国居民真实收入和个税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


如果考虑到贫富分化,更令人怀疑中国高收入群体的真实纳税状况。遗产税和房产税的问题都将提上日程。


我没有听说过狮子王在临终前,流泪对小狮子嘱咐说,我在东山埋了头山羊,在西坡藏了只兔子,待我百年以后,小狮子你饿了不妨取食之类的童话。人的智慧要比动物高一些,子孙比你强,你留钱财干什么?子孙不如你,你留钱财干什么?,中国居民约60%的家庭财产为房产,由此可推算居民房产总市值不会低于150万亿元,它构成了房产税的庞大税基。



惟税收与死亡不可避免,无论你是否愿意,各种税是匆匆而来还是姗姗来迟,它们终究要来的。


养老金的调整增长,好像放缓了


在我看来,现代社保保障体系的数理基础是十分可疑的,这个体系的可持续性需要一系列精细的假设,例如对长期通货膨胀的预测,对养老金领受者预期寿命的预测,对医疗费用长期趋势的预测,对长期变动及跨代消费储蓄行为的预测等等。


由于生命科学的进展往往是长期沉寂中夹杂大突破,也由于社保基金的长期投资收益难以把握,因此无论政府和学者如何努力,事实上社保体系的可持续性殆非人力,基本是听天由命。


当下已经离退休的中国老人是幸福的。中国处于明显加速的老龄化进程之中,与此同时,中国的养老体系不断扩展,成为世界上最复杂和庞大的养老体系。说庞大很自然,中国有全球最多的老年群体;说复杂也容易理解,中国省市间、城乡间的养老和医疗体制高度碎片化。



这个体系要得以维持下去,三条路途,多缴,少取,用活。多缴很难,毕竟中国企业为其雇员所缴纳的社保税率已是全球前列,难以再提高,只能要么依赖政府以国有资产划拨补充养老金,但国有资产划拨很大程度上也是吃老本,那么就得依赖雇员多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或者雇主和雇员共同努力多做企业年金。但现状是中国老人基本靠政府基本养老度日,年金和寿险过少。


用活有余地。一是养老金投资能力弱的地区,可以委托投资能力强的机构代为进行养老金投资,一些省市已经逐渐将其养老基金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代为进行投资管理。


,建立省际平衡基金,实践中可考虑将劳务输入大省的养老金,按相对透明的方式转移给劳务输出大省,求得省际间的平衡。


三是增强个人账户的可携带性,以及投资收益,未来可以考虑社保投保人,将其个人账户养老金自主委托给合格的养老金投资机构,进行市场化投资。总体看,用活的余地比较大一些。


我很清楚其实几乎没有民众关心养老金多缴的问题,也几乎不关心用活的问题,或者说上述几段文字绝大多数人都懒得看更懒得想。那对不起,第三条路径,即少取便是你蒙上眼睛,也猜得出的灰犀牛。


在过去的15年间,农村养老和医疗,大致属于政府的福利扩展。即便城镇职工养老,在过去10多年间,其发放水平的调整,也属“超调”。也就是说,在大多数年份,对基本养老金的调整,超出了物价指数,甚至超出了经济增速,过去5年养老金发放水平年均增长8.8%,恐怕难以为继,它会造成在岗者越来越供养不起退休者,或者未老的后代供养不起已老的现在。对不起,基本养老金的调升逐步向综合物价指数接近,势在必行。



再说一次,已经离退休的中国老人是幸运和幸福的,更年轻的世代已无望仅仅依赖政府的基本养老,必须更认真地思忖如何安度晚年。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退潮和银发潮汹涌而来之前的银发族,无疑是幸运一族。


晚年滋味,子女不在身边


许多人跑到北美学习集中式养老,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西方老人凄凉寂寞的晚景,可学习的经验不多,教训不少。


许多中国老人仍然指望由子女供养其天年,而不太愿意接受居家保姆、社区养老或社会化养老。相信在未来20年,中国老人几乎家家都有一头挥之不去的灰犀牛,即晚年滋味,老人相依,子女不在身边。


传统上,中国人信奉养儿防老,这是多子化的很大动力。传统上,中国人也以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但这些传统看起来都经不住风吹雨打世事变迁。少子化是中国的现实,中国总和出生率低至1.6-1.8,爷奶辈一对老人平均分不到1个孙儿,是不争的事实,4-2-1倒金字塔存在着。


学者们对统计数据的讨论,还围绕在中国数和出生率究竟高估了多少?少子而非多子,如何沿袭养儿防老?更清晰的是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迁徙,年轻人向大中城市集中,远离故土和父母,异地谋生也是现实。



但这并非故事的全部,诸多老人和较少子女的分别,既是生离也是死别。过去40年中国令人炫目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了代际之间的巨大差异,甚至鸿沟。爷孙、父子辈之间,从生活习性,到文化教养,甚至到价值观上都有可能存在深刻隔阂。这在相当程度上,可能使得中国老人和子女难以相互照顾的原因,很可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或者异地问题,而是彼此难以再长期共同生活这一残酷现实。他们在血缘上有传承,他们在俗世间,已分属不同群体。



晚年滋味,子女在,但子女不在身边,这将是无处不在的灰色犀牛。


鲁迅笔触下的闰土和鲁迅,从少年到成年之间无形的厚厚的隔墙,已在代际间造就。唯一的选择就是彼此放手,各道珍重,亲非不慈,子非不孝,天命使然。你需要有一颗坚强的心脏,蜡烛有心知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个世界不会停下来等你


有人说,好好继续活30年,生命科学的大突破,将使人类的预期寿命大幅提升,活到100-120岁可能不是难事。有人说,终身学习,这个世界是平的,停止学习的危险不在于你被机器人取代,而是这世界分分秒秒变化快,你可能看不懂这个世界,甚至在这个被技术变革深度改写的世界手足无措。


有一条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在巷口,灰犀牛凝视着你,对你说,这个世界不会停下来等你,你将被遗弃。这是一个后喻时代,它意味着爷爷向孙子,师傅向徒弟可以传授的知识日渐其少,而年轻人之间的相互学习,年轻人向老人传授知识,则司空见惯。如何使用微信,往往是老人向孩子学师而得,相反的例子极其罕见。网购、网银、网上缴费、网上预约等等,哪怕是一些简单的技术变革和场景变迁,也往往使得缺乏心理准备的老人手足无措。


数字地球和数字经济不会等待任何人,稍有倦怠,你会觉得一种危机,这并非年轻人求职打拼的危机,这也可能是老年人的居家危机,你若不跟上快速变幻的世界,这个世界给你的可能不是你所熟悉的便利,而是巨大的不便,如果你还去银行网点排队,还揣现金,还到现场挂号买票,那这种不便已在眼前。这个时空压缩的四度空间,对许多人而言,有可能是更陌生、疏远和隔阂的世界。



你可能会怀念哪些古老,静谧而悠长的岁月,当你试图从这个喧嚣和浓缩的世界走出来,返回田园牧歌式的本真,幻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场景时,乡野的蚊虫叮咬,没有空调和卫生间的小小惩戒,就足以让你不得不回到城市。


我们,或者你们,已撑不起一把油纸伞,梦里依稀,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一切已注定,无从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忧愁的姑娘。纸伞,雨巷,丁香,姑娘,那些此生不曾相见的虚幻,唯有入梦的真切。我们在一点点地失去她,或者,我们是在猥琐地遗弃她,无从挽回也无从逃脱。中国人的灰犀牛,便是这现代性的宿命。


延伸阅读:


一组让人震惊的数据:未富先老的中国人!

  作者:铅墨纵横

来源:格隆汇  港股那点事(hkstocks)


这几年经常看到欧洲各种新闻,比如游行抗议政府削减养老金,比如推迟退休年龄,比如中东难民涌入欧洲,比如各种恐怖袭击,总之就是欧洲老龄化、少子化的问题几乎天天可以duang出新闻。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欧洲,辉煌了几百年之后,似乎在摇摇欲坠。


这周末不小心看到了上个月人社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报告2016》,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中国的问题绝对不比欧洲轻。


▌一、社保基金的窟窿有多大


这份报告讲了啥呢?


先看抚养比。全国平均是2.8,什么意思呢?就是每2.8个劳动力(缴养老保险)要养一位老人。这个数据在2014年是2.97,2015年是2.87,2016年降到了2.8。下降表明因年龄退出劳动力的速度要快于新进的劳动速度。

单看全国还好,如果看地方,就更恐怖了。


广东的抚养比是9.25,位居全国第一,超出全国平均的只有8个省,而数据最低的是黑龙江,仅1.3,几乎相当于1个劳动力养一位老人。这个分化的背后显然是受我国劳动力大迁徙影响的。看来广东的吸虹效应是最强的,而东三省显然是劳动力输出的省。


另外还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省份这个指标都是下降的,包括吸虹最强大的广东,这也表明各个省份的劳动力都在快速老去。例外的是西藏,这背后的原因吧,想想西藏地区的各种优惠政策,比如上市排队,大概能知一二。


这么恐怖的抚养比,马上能想到的就是养老金怎么样。欣赏一下下图吧:

全国养老金余额平均还能支付17.2个月,广东、北京,凭着抚养比和工资双高,不仅位居全国之首,而且可支付月数较15年还是上升的。其他省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最悲催的是黑龙江,养老保险累计结余居然是-232亿。


看16年当期结余,有七个省份收不抵支。

社保玩的游戏是用后面人缴的钱来填前面人,如果收不抵支,这个游戏就会越来越难玩下去。当然,社保游戏是全球各个政府开局的,政府拼命也会让它玩下去。


所以我们就看到11月18日,。这个划转,一方面是弥补历史缺口,1997年全国推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时,转入资产大概是600多亿,而当年退休约2000万人,以前没缴纳保险金,视同缴费,还有一部分未退休但接近退休的人群。


另一方面显然是调节地方不平衡来的,这也是一个历史问题,过去劳动力大迁徙带来的。像广东这些地方享受了大迁徙的红利,而锅却让东三省等劳动力输出省份背了。。


国有资本划转终究解决的只是过去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它无法解决的是中国的日渐老去,以及伴随而来的抚养比下降。


▌二、未富先老的尴尬


2016年底中国有13.83亿,其中60岁以上的占比16.7%,65岁以上占比10.85%,两个数值较去年分别是16.1%和10.46%,升幅不算小。


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占总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占比达到7%,就进入老龄化。

把时间轴拉长点,中国65岁以上占总比例1982年是4.9%,1990年是5.6%,2000年是7.1%,2010年是8.9%,而到2016年是10.85%,显然老龄化呈加速上升状态。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50年,中国将有35%的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从中位数年龄来看,中国2016年底是37.4岁,逼近美国的38.1岁,远高于越南、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

,中国的中位数年龄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一个比较尴尬的事情是,中国人是老去了,但财富并没有起来,看人均GDP,世行的统计口径,中国人均GDP是6895美元。不按世行的口径,中国2016年不变GDP是73.5万亿人民币,按年底13.83亿计算,人均GDP是53156万,按照目前6.62的汇率,大概是8000美元,这是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

目前世界上最老的国家应该要算日本,中位数年龄达到了47.3岁,日本同样是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平均寿命85.3岁,中国这一指标是75.7岁。尽管日本这么老,但是它算得上是边富边老,在它失去20多年之前,到1990年,它的人均GDP就接近4万美元。

对中国糟糕的是,人渐渐老去,但财富并没有起来。目前这个人均GDP水平,意味着中国根本就经不起日本那样的经济衰退。经济衰退意味着你的收入水平就停留在目前的水平,许多人将失去改善生活水平(比如装修一下房子)的可能,并且抵抗风险的能力大幅下降,一场疾病就极可能把一个家庭拖入贫穷的境地。


加速老去的毫无疑问对社保基金是压力,国有资本划拨解决的是过去遗留的支出问题,但解决不了老去的创收问题。要解决这点,推迟退休年龄是必然的,另一个办法是回到问题上:鼓励生育。


▌三、中国2017年会出生多少?


2016年10月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6》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的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47,这一数据远不及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也低于世界银行最新的2014年其他199年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


这个数据是全国1%的抽样,也许并不准确,,中国2010年到2014年的生育率分别为1.18、1.04、1.26、1.24、1.28,平均生育率仅1.2,最高值也只有1.28,,比如低估15%,实际生育率也不到1.4。


在1.4的生育率水平下,意味着每隔一代人(平均25年左右),年出生将减少36.4%,两代人将减少超过60%。


或许是这一指标太过触目惊心了,从今年起,。


2014年是“单独二孩“政策在全国各省份陆续实施的第一年,2015年是第二年,而从生育率来看,是下降的,这表明这一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2016年是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全国住院分娩婴儿活产数为1846万,同比增长11.5%,出生总数达到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二孩“占比从2013年的30%左右提高到45%。


这一数据看上去是非常美好的。


2017年前5个月住院分娩婴儿活产数为740.7万人,同比增长7.8%,其中二孩占比57.7%。也看上去不错。


然而,2017年前8个月的全国住院分娩婴儿活产数为1162万,同比仅增长2.4%,其中“二孩“占比达到52%。


这表明什么?


放开二胎刺激生育的增长犹如昙花一现,随着二孩的效应逐渐释放,2017年总出生可能与2016年持平,甚至下降。


这个现象的结论很简单也很冰冷:大家都不愿生了。


翻开世界各国历史,一旦这种生育状态形成,要改变是极其困难的,哪怕完全放开生育,甚至鼓励生育,比如日本、韩国、还有欧洲。看欧洲,许多国家的甚至是了。

背后原因不复杂,现代化过程中,增加养育孩子的实际成本与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大大提升,养育孩子是一种以自己的艰辛付出来给社会提供公众产品的利了行为,生育率下降是普遍现象。


像在欧洲,不要孩子的领导人很常见,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法国总统巴克隆、意大利总理保罗·真蒂洛尼,还有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无一例外。把视线从大国移开,中小型欧洲国家也是如此,瑞典总理斯蒂凡·洛夫文没有,荷兰首相马克·吕特也没有,还有奥地利总理、卢森堡首相都没有。


上层精英的这种无子化倾向也在向社会下层渗透,欧盟区现在65岁以上的占比为19.1%,而0到14岁的占比15.5%,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这两个指标分别是15.63%和18.73%。欧盟区现在中位年龄是42.9。就这个结构,你就知道欧洲是绝无可能撼动美国的地位。

或许很多人曾经是比较难想象中国的问题竟然会走到这一步,但仔细一想也不难理解,长期生育限制、生育成本高,生育观念改变,推动了中国民众的整体生育意愿走低,这种低生育意愿和低生育率的现实很难得到逆转。


而相比欧洲、日本等国,中国除了老去的,还有一个尴尬的事实:我们还没富起来。


▌结语


老去,少子化,不仅仅是威胁着社保这个游戏能否持续玩下去,它更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庞大的红利在合适的制度下得到释放,中国经济从2012年开始GDP增速脱离双位数区间,这也恰好是从中国劳动数量开始绝对减少的开始时间,这不是偶然的,在经济学上,这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随着老化的加深,中国奇迹或许是昙花一现,从此泯然众人。


当然,老化问题并非中国独有,是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里的普遍现象。像欧洲,现在一些地区,如法国,还能维持增长,主要是靠放开移民。这种现象究竟会演化出什么样的人类社会进化史现在来说为之过早。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以及今天欧洲现状来看,再考虑中国的未老先富,未来很难言乐观。


而从技术进步的指数化速度来说,担心老化可能只是杞人忧天。一个经济体的规模由劳动数量与效率决定,如果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足够大,因素就不是大问题了。


不过,无论会出现什么情况,当对未来做出安排时(比如配置资产),是要将中国未老先富的事实纳入到决策框架中去的。




---往期精选:

我第一次玩手机项目挣了41788元

1682亿!马云用一天“干掉”93%房企,还宣布一个大计划!

没见过香港的“棺材房” 你都不知道住得多幸福!

高手创业不需要钱,空手套白狼,看不懂?我来告诉你

————END————

权声明: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