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榜《蝙蝠侠大战超人》为啥不够火?英雄电影犯这五点必败!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上映一周大陆票房只有可怜巴巴的3.7亿,清明假期上座率更是掉到了21%,被已经上映32天的《疯狂动物城》“疯狂”吊打。而去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第一周票房就飙到了9.7亿,第二周则达到了13亿。可以预见的是,DC和华纳在这场“超级英雄集结”系列中不仅被漫威和迪士尼占了先手,而且很快就会输掉底裤。



有趣的是,在票房上一败涂地的《蝠超》,在口碑上却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笔者从口碑开始,再从口碑结束,细数一下超级英雄电影卖座或不卖座的四个原因。


1
故事


超级英雄电影在讲故事方面有天然的“优势”,观众其实对这类电影的故事性要求不高。因此,很多超级英雄电影为了让英雄和反派打起来,剧情发展上多少都存在不够细腻的缺陷。而当打起来的两个人都是正派的时候,如何捋顺逻辑、营造恰当的戏剧冲突成了很考验导演功力的问题。


人们对超级英雄除了仰慕和爱戴,是不是还有惧怕和担忧?他们究竟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还是悬在民主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听起来很酷很深刻的命题,在电影中并没有进行“讨论”,直接就给出了选择:干。


没有尖锐冲突的价值观的冲撞,仅仅是因为一个误会,美漫历史上最强大的英雄和最智慧的英雄就开始了撕逼。鲁莽的蝙蝠侠精心策划了一场对决,鲁莽的超人放弃了解释选择刚正面。一场万众期待的世纪大战鲁莽地开始又仓促地结束,除了得知超人没那么能打、蝙蝠侠智商欠费以外,观众一无所获。



但凡编出来的故事,破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破绽难免会令观众产生负面的观影感受。选择恰当的剪辑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掩盖这些破绽。但是说到底,还是牵扯到讲故事的技巧问题。可是到了《正义黎明》里,观众们还没有想明白蝙蝠侠为什么这么痛恨超人,他们就打起来了;还没想明白他们为什么打起来,他们就住手了;还没想明白他们为什么住手,新一轮的战斗又开始了……同这些相比,为什么全知全能的超人会解决不了几个绑架他妈的、为什么路易斯·莱恩扔掉氪石长矛又未卜先知下水去捞结果差点淹死这些小地方的逻辑硬伤,就显得无所谓了。


2
翻译


翻译不当是所有海外影片面临的通病,但《正义黎明》中翻译错误数量之多、水平之低、造成的观影障碍之大,几乎可以说是历史之最。


笔者有一个奇葩同事,他说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看英文电影时,都是听原文捎带着瞅瞅字幕的。所以当他看《正义黎明》的时候,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



先把橄榄球足球、权力权利傻傻分不清楚的“笔误”放在一边,把超人专属领地“大都会”翻译成“市中心”、反派BOSS的名字“毁灭日”直译成“审判日”——不怕DC粉分分钟把翻译人员给剁了?就这样的翻译水平,指望他们搞清楚“小白兔”和“黑暗骑士”之类的双关,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


关于字幕的吐槽网上实在太多了,笔者不再一一列举。只想说,本来这部电影已经让普罗大众很懵逼了,在大陆如此重要的海外市场,语句不顺到影响对剧情的理解——可怜扎导精心准备的彩蛋,就这样毁在了翻译人员手中。翻译任何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是最基本的常识。显然,翻译这部片子的人,压根就没看懂这讲了个什么事。

3
期待


人们对超级英雄电影的期待其实很纯粹。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绚丽精彩的动作场面,这些就是观众掏钱买票的原因。如果加上一个基本能混过去的逻辑,和从头炸到尾的场面,大家就看得过瘾——比如《复仇者联盟》。如果在场面精彩,节奏抓人的同时能加上一点哲学思考,我们就得到了一部神作,比如《黑暗骑士》。



遗憾的是,《正义黎明》却选择用《复仇者联盟》一样粗暴的叙事来讨论《黑暗骑士》一样深刻的命题。对于希望看到《黑暗骑士》的观众,《正义黎明》在思想深度上不能满足他们;希望看到《复仇者联盟》的观众,《正义黎明》前一个多小时的文戏又显得太过长。


扎导仿佛生怕人们忘记克里斯托弗·诺兰这名DC漫画的功勋导演。他时刻用相似的电影色调、电影美学、配乐甚至蝙蝠侠的口音,来提醒观众不要忘记诺兰。所以当观众抱着看诺兰的期待来看这部电影时,收获的失望之大,可想而知。


4
彩蛋


一场《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放映完毕,几十多位看得一脸懵逼的观众嘀咕着“这是个什么玩意”走出放映厅,只留下几位铁杆DC粉在座位上激动地花枝乱颤。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相信这一幕一定在神州大地的电影院中循环上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导演扎克·施耐德在设置彩蛋的手法上实在是太前卫、太粉丝、太非主流了。


“彩蛋”源自西方复活节找彩蛋的游戏,概指“惊喜”。一般我们指的彩蛋,往往是一部电影字幕播完之后的十几秒镜头,出现几个新人物,说几句意味深长的台词,算是为下一部电影做个小宣传。



但是扎导决意不这么干。大段的没头没尾的炫酷镜头和台词“随机”分配在了电影始终。DC粉会在电影开始时因为路易斯·莱恩知道超人的身份而兴奋地直吹口哨,普通观众则是一脸懵逼;布鲁斯·韦恩梦到的种种场景,DC粉会尖叫着给你指出来这是《闪点》、《不义联盟》、《黑暗骑士归来》的伏笔,地上那个大大的“Ω”是超级反派达克赛德,普通观众则是一脸懵逼;看到正义联盟创始人在视频里集体亮相,DC粉会热泪盈眶“没有火星猎人但是有钢骨,绿灯去哪了?这真的是新52啊”,普通观众则是一脸懵逼;电影最后DC粉因为莱克斯·卢瑟的“丧钟警告”而对《正义联盟:战争》满怀期待,普通观众大概已经一脸懵逼地从放映厅里落荒而逃。


没错,这就是铁杆DC粉扎导对这部电影的定位:粉丝电影。只有具备了粉丝们如数家珍的“常识”,将平行宇宙、穿越时空当成理解美漫世界的基础,才有可能跟上这部电影诡异的叙事节奏。这些被精心设计的桥段成了导演和其他DC粉丝之间心照不宣的小秘密。他们兴奋地在一起窃窃私语,一起畅想DC宇宙中继续出现的无限可能,而观众们一脸懵逼的表情则成了他们炫耀知识储备和信仰的绝佳背景。


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彩蛋不仅不会让不明背景的人民群众买账,还极大增加了他们的观影障碍。而当电影的故事是如此单薄、节奏又是如此沉闷,对普通观众而言,这两个多小时不啻于一种折磨。




5
口碑


两极分化的口碑最终成为钉在这部电影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子。对DC漫画知之甚少的普通观众几乎一致认为这是部烂片,而这种否定在个别脑残DC粉的炫耀下最终发酵成“鄙夷”——“只听说过观众挑电影,没听说过电影挑观众的。”


一部商业类型片居然对观众如此苛刻,确实是华纳公司无法接受的。有不少铁粉表示“哪怕看蝙蝠侠在大荧屏上拉两小时的翔”也愿意花钱买票。是的,我相信有这样可爱的粉丝。但我也相信DC和华纳很清楚,只靠这样的粉丝是无法抵抗来势汹汹的漫威和迪斯尼的。



《疯狂动物城》却是一部典型的依靠口碑实现票房逆袭的电影。在几乎没有什么宣传的情况下,它放映前三天就在大陆拿下1.5亿票房,之后凭借一边倒的口碑表现出了惊人的后劲,到第四周便拿下12.9亿,上映一个月后还在上座率上轻松碾压《正义黎明》。可以预见的是,在社交媒体泛滥的今天,口碑已经成为影响票房的重要因素。仅仅依靠海量的广告倾销和宣传,已经不足以满足电影票房发展的后期需求。“分账大片看口碑”已经慢慢地在国内影市形成一种无法忽视的现象。



撰文:王翰翊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