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TO B的“快”也会“破”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7-16 10:05:37

华为hmsTo B 领域能两三年就做的很大吗?增长的核心是什么?如何获取头部客户以及避免增长陷阱?PMF、MVP 这些常用创业方法在 To B 领域还适用吗?

【编者按】针对TO B领域的一些困惑,三角兽创始人、董事长兼 COO 马宇驰;简约费控合伙人刘昕有话说。这两位分别在公司运营和企业信息化领域深耕多年,听听他们会有怎样的见解?

以下为分享实录,首发于盈动资本;由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像 To C 产品一样裂变和增长,可能会死的更快

马宇驰:从长远发展上来看,To B 企业都有它的天花板和平台期:首先,你的客户都固定在几个大行业,要想在行业当中做的好,只能拿下行业的大 B,但是其中很多的大 B,虽然是很好的客户,但并不是初创企业能拿下来的,对技术类型的公司尤其是这样。

其次,To B 是一条长路,不像 To C 的公司可能三年就上市了,To B 相对就慢一些。

既然 To B 公司的特性就是这样,那该如何高速增长?其实我觉得,高速增长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大前提:那就是怎么更长久的活下来。我对这点比对高速增长更担心。任何领域都有三到五年的波峰波谷,比如遇到资本寒冬,你兜里的钱只够花 12 个月,赚到的钱也只能再延长三五个月,你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不是增长,而是活下来。

这其中不仅包含增长、市场、品牌、资本,还包括团队建设。创始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快速修改策略,不能说今天喜欢吃面,就一年不重样地吃面。市场是变化的,不存在也不允许纯粹的执着,也并不是说做到了一个阶段就能够一定存活下来。

刘昕:To B 领域大家觉得欣欣向荣,这样的赛道是不是能两三年就做的很大了呢?

To C 增长领域有很多关键词:免费、补贴、裂变、病毒、PMF、MVP,但这些在 To B 领域里都失效了。

PMF(产品-市场匹配,Product-market fit)是指怎么把产品和某一个市场能够很好的配合起来。

第二个词儿是 MVP(最小化可实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给用户一个最小可用的产品可以快速上线,不断根据用户需求去迭代,去增长用户,这样试错成本很低。最主要的是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谁涨的最快谁就牛。

在我们创业的时候,我们这个赛道上有三十几家做类似事情的公司大家都要求快,看起来很激动人心。

传统做产品的流程,先有一个 idea,然后研究需求,再做出来,然后发布,再根据用户不断使用去埋点做数据迭代产品。所谓的新的敏捷开发模式就是有一个 idea 直接推出 MVP,让用户先用着,用的时候不断迭代去改进,看起来很快。

To C 里面非常熟悉的是 MVP,首先想一个点子找到一个好的市场,找到市场之后做一个很简单的产品上线,让用户去试用,不断的根据用户需求迭代我的产品,正式上线然后就可以赚钱了或者融资了。

To B 领域不一样。从一开始,在创业的时候就要想清楚,我们是To B,光「快」是没有办法在企业服务这个领域去做成功的。去裂变、去快速地成长只会让你死的更快。

对比来看,我们有一个友商两年时间在中国有 15.6 万家企业用户。投资人听了很兴奋,这个数字很好,有一个很好的故事。反过来讲,我们刚才讲的被 83 亿美金收购的 Concur 它在全球只有 3.7 万家用户,SAP 在全球只做了所谓的 TOP500 和 TOP 1000 的公司,今天全球 NO.1 的云计算公司 Salesforce 在全球也不超过 10 万家用户。

我们在反思为什么用户数越多反而死的越快?

回到本质,企业为什么要购买服务?本质上是因为外部红利消失了,改革开放 40 年,前面 30 年野蛮生长,只要有好的模式钱往里面砸,有人口红利、市场红利就能够野蛮生长。现在红利消失了,所有人都在喊过冬,他们在考虑什么?是效率精细化管理。

To C 是个体消费者,一看很 high,一拍脑袋就买,To B 领域不是这样的。

企业买的云服务不是软件而是管理能力,SAP 卖的是管理实践。一个企业决策流程很长,买一个东西回去就必须要能够把它用起来,只有真正需要提高管理能力的才会买。企业有部门墙的,财务上了软件,销售部会不会用,技术部会不会用,其他部门什么想法,这些都要考虑。

增长的核心:找到真正的客户?

马宇驰:基于我们的技术基因,在做了大量调研和尝试后,我们研发出了「智慧识屏」产品,属于手机系统级功能,不仅拿到了大量独家合作,同时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份额。

技术基因决定了一家公司能做什么,边界在哪里,同时还要判断做出来的东西市场能否接受,市场接受度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要随时看市场关注点是什么。

我们第二个基于技术基因打造的产品是对话交互平台,小米电视首先接入,后来是小米音箱的小爱同学,今年几乎所有的巨头都开始接入我们的开放领域对话系统。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需要技术,这是基础和硬实力。开放领域对话和垂直领域对话,我们把一些标准做到了绝对值,比如儿童,不良率回复低于万分之零点六。目前我们的服务器每天有大概三千万次对话,来自于头部音箱、机器人、儿童故事机等等,海量真实交互数据就又形成了新的壁垒,而且是绝对壁垒。

刘昕:中国一千七百万家企业,到底哪些是我们的客户呢?

没有付费能力的、没有管理能力的企业不用去 care,因为它对于管理需求不那么旺盛,也没有付费能力。

巨型企业需求很强的,他确实需要系统,但是巨型企业有采购进入门槛,比如很多要提供三年的盈利财务报表,我们是初创公司这个也做不了。接下来国企和央企看着市场很大,这个我们分析下来也做不了,为什么?他们不太接受云服务这个概念,永远觉得云不安全(其实钱是放在自己兜里安全还是银行保险箱里安全?)。

民营和外企,外企基本上只能选在中国有采购权的企业,民企也只能选真的有管理需求的有提升需求的,最后我们圈了互联网企业和一部分的民企和外企。

如何应对 1000 种不同需求?

刘昕:这些外企或者民企,因为大家需求都很复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企业都说我企业很特殊的。

我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跟客户调研的需求这是一个陷阱,调研了一百个客户,他给你提了一千个需求,你觉得很满意,回去让产品经理归纳出来。这是现在的需求,没有人知道一年半以后环境是什么样的,政府的财税政策是什么样的,审计的制度是什么样的。要这样做软件,是不能适应未来需求和变化的。

我们总结出来我们要有一个抽象的能力,我们花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做了一件事,我们做了一个引擎,类似于积木,我们卖积木,不盖房子。

用积木搭一个房子看起来不是那么好看,但是只需要一星期时间。客户是不是能够接受这样 95% 拟合度的产品,能够适应它的业务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讲云给客户带来的是什么,是管理能力,还有一个是所谓的变革能力。

我们不是为了某一个 idea,而是通过很多观察,客户要成功它要的是管理能力和变革能力,客户成功,帮助客户提升价值以后,才能帮助风扇(注:后文提到的风扇模型)继续转下去。有了收入,就满足了企业核心的赚钱需求,赚钱有收入了才能继续研发产品。

如何获取头部客户以及避免增长陷阱?

马宇驰:第一,钱从哪儿来,市场够不够好?融资和合作伙伴都是公司现金的来源,我见了很多投资人和合作伙伴,但并不都是为了融资与合作,也把他们当成了解行业信息的眼睛和耳朵。投资人和客户可能不了解你的领域,就算他不投不合作也没有关系,如果我能让他们清楚的了解语义领域,了解技术的差别,突出优势。

那么即使投资人不投,或者现在没有合作,也很难投资或合作比我们弱的公司。市场高速增长,核心是获取大客户及切下更大的市场份额,我们一直在用最强的部分去拼,数据和体验上拼到最好,让别人先有用你的理由。

第二,To B 的服务理念很重要,要有服务意识,始终是乙方,为合作方提供技术赋能和解决方案,配合度、服务满意度都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