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人物志之梅长苏(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原题《琅琊榜》人物志之梅长苏

作者:青青  黑江湖专栏作者

声明: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公号立场



四、翻覆两家天假手,兴衰一劫局更新


前面说过,梅长苏蛰伏江湖期间,苦心孤诣定下了辅佐靖王上位的全部计划,细致周详,严谨缜密,但毕竟世事难料,所以在他返回金陵之后,意外之事还是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梅长苏随机应变,见招拆招,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令己方有惊无险,转危为安,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大致梳理一下,意外之事共有七次,除了誉王谋逆之外,余下的事情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相救:救庭生、救霓凰、救卫峥;一类是相助:助言侯、助蒙挚、助夏冬。

 

其中救庭生和助言侯不算复杂,但是余下的几次危机,梅长苏的处理都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救霓凰

 

关于搭救霓凰一事,与原著相比,剧中做了一些调整,逻辑上更加通顺和严密,所以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以剧为准。

 

越贵妃的圈套其实并不复杂,就是装作临时起意,将霓凰请到自己的昭仁宫中来做客,然后效仿二十六年前先太后的手段,一边让太子带己方阵营中的太尉公子司马雷入宫,一边对霓凰动用了“情丝绕”这种能够致幻催情的药酒。

 

这件事情梅长苏事先从莅阳长公主那里得到了消息,便寻机提醒了霓凰,但是可惜因为种种原因阴差阳错,霓凰还是没能逃脱此劫,中了越贵妃的圈套,饮下了“情丝绕”。幸而千钧一发之际,梅长苏及时发现了错误,于是当即开始调兵遣将去救霓凰。整个过程分为四步:

 

第一,  让蒙挚马上通知靖王先闯进昭仁宫去找到霓凰;

 

第二,  让蒙挚派人去给言皇后报信,请她火速赶往昭仁宫;

 

第三,  让蒙挚派人通知穆青带人埋伏在昭仁宫外,一旦发现司马雷,立刻拿下;

 

第四,  梅长苏自己亲自去通知誉王,言明利害,请他立刻前往养居殿,去抢功。

 

设计陷害霓凰的人非同小可,乃是地位尊贵、宠冠六宫的太子生母越贵妃,素日里就连皇后都要让她三分。当时在大内,甘愿不计生死且有足够的地位和能力闯进昭仁宫去找霓凰的人只有靖王,所以梅长苏让蒙挚亲自出马赶紧去拜请靖王。而靖王果然不负所望,二话没说就去了昭仁宫。

 

接下来,梅长苏估量了一下形势,应该是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依照靖王的武功智慧,闯进昭仁宫去找到霓凰肯定不成问题。但是,靖王毕竟是单枪匹马,孤身一人,可能还要照顾已经昏迷或者受伤的霓凰。而越贵妃和太子眼看自己的阴谋败露,会不会狗急跳墙?这都是未知之数,很难预料,无法控制。所以第二步梅长苏让蒙挚派人去搬来了言皇后和太皇太后。一来,如果越贵妃和太子痛下杀手,言皇后和太皇太后及时赶到就能够阻止他们;二来,如果霓凰醒来不肯忍气吞声,决定到御前去讨回公道,言皇后和太皇太后恰好就可以成为目击证人。这属于典型的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因为靖王审时度势之后,果断挟持了太子,所以护住了自己和霓凰,因而言皇后和太皇太后的到来就只发挥了一个作用——成为目击证人,去证明越贵妃和太子欲对霓凰不利。

 

不过,太皇太后毕竟年事已高,神智不甚清楚了。而言皇后与越贵妃在后宫之中争斗多年,向来是水火不容,所以想要言皇后作为人证去坐实越贵妃的罪名,力度不够。幸亏梅长苏没有忘记物证——司马雷,所以他让蒙挚派人通知穆青带人埋伏在昭仁宫外,一旦发现司马雷,立刻拿下。

 

要知道越贵妃的巧言善辩那可当真是非同小可,可以说最后如果不是司马雷当场被擒,越贵妃是否会认罪受罚还在两可之间!

 

等到越贵妃伏法认罪之后,接下来就轮到了经年累月间因为赤焰之案而被梁帝厌弃和放逐的靖王了。因为他擅闯母妃内宫,又刀胁太子,以下犯上,所以梁帝不可能不闻不问。不过,梅长苏安排誉王前来解围这件事,笔者认为这一步棋的作用不是为了能让靖王免于处罚全身而退,只是为了移祸江东。因为就算誉王不来作保,霓凰也会出面。剧中当梁帝说到“只是景琰以下犯上,挟太子为质,胆大妄为,依律应该严惩”时,霓凰急得立刻开口叫了声“陛下”,明显是欲为靖王分辩和求情。靖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救霓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梁帝处罚他,那分明就是说他去救霓凰不对,所以个人认为梁帝不会这样处理,至多也就是斥责几句,然后等霓凰开了口,他便正好顺水推舟,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就此揭过去也就罢了。因此,梅长苏建议誉王去抢功,实际上最主要的考虑还是要把太子心中的恨意和未来的报复转移到誉王头上去。但是最妙的却是梅长苏明明是利用了誉王来为靖王善后,却让誉王觉得自己三言两语一举四得,占了天大的便宜,从而对梅长苏感激不尽,信任倍增,实在是高!

 

不得不说,这桩突发事件,梅长苏的应对实在是非常妥帖。时间如此仓促,却考虑得面面俱到,安排得滴水不漏,实在堪称完美!

 

·助蒙挚

 

在帮助蒙挚这件事上,梅长苏体现得最充分是他逻辑缜密的推理和洞察人心的通透。有这两者为基础,才能把这件事圆满解决。

 

整件事情按照顺序来说其实就是谢玉想要打击蒙挚,希望能够接管禁军,于是出其不意地在除夕之夜命卓鼎风于宫墙之下杀死了一队赐年菜的内监,然后梁帝龙颜大怒,当场命人将蒙挚廷杖二十,之后命他一月之内侦破此案,不得有误。与此同时,针对梁帝多疑的弱点,谢玉放出风声通知誉王,说蒙大统领因为此事受到皇上斥骂廷杖实在过于冤枉,因此太子已经私下进宫去为他鸣不平了。誉王听了生恐落于人后,所以立刻掉入了谢玉的彀中,进宫去为蒙挚辩解求情,实则火上浇油去了。

 

最后的结果,一月之期到了,蒙挚未能查明内监被杀案的真相,因此去向梁帝复命请罪。梁帝的处置是罚俸三月,然后撤换了禁军的两名副统领,就此作罢了。那么,在此期间,梅长苏的帮助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案发之后,大体上梅长苏处理此事是分了三步:

 

第一,  查明真相;

 

第二,  稳住誉王;

 

第三,  监视卓鼎风等一干江湖人士的动向。

 

先来看看事情发生之后,梅长苏的第一反应。他当时人在穆王府,所以听说内监被杀之后,首先问及“蒙大统领怎么样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直接抓到了重点。

 

在听到蒙挚受罚以后,霓凰问他是否需要她进宫为蒙挚求情,那时梅长苏对霓凰的叮嘱非常有深意:“霓凰,你要记住,当你不知道敌人的箭究竟会射向何方时,一定要先护住自己最要害的部位。只要不被一招将死,其他的都可以徐徐图之,慢慢修正。就这个事件而言,我们应该先护住蒙大哥,有了更多的资料后,再考虑调整相应的对策。”

 

之后,梅长苏冷静下来细细思考了一阵,得出了幕后黑手必是谢玉这一结论。这件事情之所以最后能够平息,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梅长苏推断出了正确的结论。若是病急乱投医,后果就很难预料了,只有对症下药,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接下来就是梅长苏给蒙挚分析形势,要如何应对梁帝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梅长苏再次深入贯彻了他长久以来一直坚持的那条原则——夺嫡过程中,时时刻刻注意着自己的所作所为,万万不能引起梁帝的警觉和忌惮。

 

如果没有梅长苏的帮助,谢玉通过不停地在宫城范围之内制造事端,再引逗誉王开口为蒙挚辩解求情,一而再,再而三,最终很有可能会如愿达到他的预期目标——使蒙挚失去梁帝的信任,因而被免职或者调任,从而使谢玉有机会推出一个太子阵营内的人来出任禁军大统领一职。

 

而梅长苏在想明白了其中所有关窍之后,马上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阻止誉王别再上当添乱;二是告诉蒙挚让他自认倒霉;三是将卓鼎风等一干江湖人士全部监控起来,保证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书中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对于蒙挚来说,在誉王刚刚为他进言的情况下,无凭无据地去指控谢玉,只会让梁帝认为蒙挚不再立场中立,不偏不倚,而是已经归入了誉王麾下。即便他在御前鹦鹉学舌地重复一遍梅长苏的推断,听起来合情合理,能够让梁帝因此对谢玉产生怀疑,那也阻止不了他会同时大大加重对蒙挚的忌惮。如梅长苏所说:“他(梁帝)现在已对你起了猜疑之心,要是你见招拆招什么难关都难不倒的话,他就会愈发觉得以前没有看透你,会觉得尚未完全驾驭住你,反而为你惹来不测之祸。”所以,面对梁帝,蒙挚在表面上必须自认倒霉。如梅长苏所说:“所以唯今之计,只有示弱,要让他看到你处境危殆、艰险难支,头上的罪名一件都推不掉,全靠他对你开恩。这样他才会认为自己拿捏得住你,不用担心你对他造成危害。”

 

无独有偶,后来誉王起兵谋反,进军九安山。梅长苏事先得到了消息,当时他的应对也是同样充分考虑到了梁帝的心理。其实,在时间尚有富裕的前提下,禀报梁帝,即刻起驾返京才是最安全的做法。因为誉王一旦发现没有机会偷袭,势必会马上终止行动,如此一来就可以将这场战争消弭于无形之中,避免一场大祸。但是考虑到梁帝多疑的心理,再加上叛军的行军速度,最后梅长苏选择了在九安山据险固守。后来三千禁军与五万叛军血战三天三夜,几乎到了绝境。如果前往纪城调兵的靖王在这三天时间之内有任何一点意外,梁帝估计真的就得晏驾在九安山了……

 

再回到蒙挚这件事上,梅长苏的应对看起来是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但其实却是最恰当的做法,达到了最佳效果——保全了蒙挚的安全和职位。否则蒙挚一旦离任,后果难以预料,牵一发而动全身,不知道会使整体形势失控到什么地步。

 

·救卫峥

 

搭救卫峥一事可以说是整个故事当中最精彩的一幕。梅长苏的急智在化解这场危机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来是必败的死局万无生理,他却硬是凭借着自己的头脑扭转了乾坤逢凶化吉。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次巅峰对决,为什么梅长苏最后能够取胜。与原著相比,剧中对于这段情节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编,从戏剧的角度来说,难度更大,张力更强,所以在分析这次危机的时候,我们以剧为准。

 

应该说夏江的出手真的是稳、准、狠,他利用卫峥来做文章,确实是一下子就点中了靖王的死穴。同时,誉王设下离间计,成功地让靖王误解了对梅长苏,气得要与他划清界限,再不往来,只凭着一己之力,血气之勇就要不顾一切,孤注一掷地去救卫峥。如果当时梅长苏没能拦住他,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卫峥救不出来,还会把自己赔进去,梅长苏之前所付出的一切心血和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好在最终到底是有惊无险。《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中说:“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这次危机之所以能够顺利化解,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梅长苏的未雨绸缪,釜底抽薪。如果没有他的深谋远虑,早早令夏冬知晓了真相,这局棋是万万走不出活路的。

 

早在谢玉入狱之时,梅长苏便让靖王和夏冬悄然站在隔壁牢房之中,亲耳听到了谢玉的供词。

 

这种安排,关于靖王很好理解,,但是现在的他,身份是靖王的谋士。为了隐藏他是林殊的事实,他不可能主动提出要靖王去为赤焰中人洗雪沉冤,只有靖王自己先坚定不移地表示一定要去追查旧案,梅长苏才能引导他审时度势,帮助他剖析全局,让他明白此事任重道远,务必要保持冷静和耐心,然后答应他去追查旧案,。

 

但是关于夏冬,为什么梅长苏那时会想到让夏冬一起去听谢玉的供词呢?这其中或许有多重考虑。比如,任谁也不愿意被人冤枉。夏冬对林氏的误解极深,梅长苏希望尽早让夏冬了解真相,消除误会;比如,靖王曾对梅长苏说过,夏冬是一个悬镜使,历来习惯了先以恶看人。而靖王与祁王、林氏和赤焰军的渊源如此之深,假设没有这次安排,,夏冬是否会揣测为是靖王为了旧时情义而有所偏私?但这些考虑应该都还在其次,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要防备夏江。因为梅长苏知道,当夏江发觉靖王正在一步步接近储位,将来会成为新的君主时,他一定会竭尽全力疯狂阻击。当年他为了保住悬镜司,伙同璇玑公主和谢玉一起害死了祁王。之后太子和誉王争得如火如荼,夏江在一旁高枕无忧。但是,当靖王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夏江一定会担惊受怕,寝食难安,无论如何也不能让靖王继承皇位,否则靖王登基之日,就是他夏江丧命之时。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梅长苏才会未雨绸缪,釜底抽薪,借谢玉之口,让夏冬彻底认清夏江的真面目。那时,卫峥之事尚未发生,梅长苏不可能未卜先知,能想到有朝一日会依靠夏冬来对付夏江,但是至少夏冬知道了真相,以后就绝不会再对靖王不利,也不会在夏江对靖王不利的时候助纣为虐。

 

后来云氏门中出了叛徒,令卫峥被捕。梅长苏开始想办法来救卫峥,在此过程中,真的是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整合了所有能够整合的资源。

 

首先请言侯设局,利用夏江心中唯一还挂念的儿子的下落,将他引到了城外的寒钟观内。夏江看破了言侯的用心——名为叙旧,实则是想要帮助靖王劫囚,所以调虎离山。因此夏江将计就计,希望自己的离开可以引蛇出洞——让靖王放心大胆地出手进攻悬镜司。如此一来,他便可以到梁帝面前去状告靖王心怀不轨,将他打成祁王同党,以谋逆罪论处,用心何其毒也!然而,夏江的这番心思又被言侯看破。应该说在这件事上,夏江对言侯的判断只有一半是对的,但言侯对夏江的判断却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因此,临别之际,言侯丢下一句“我可以走了”,就真的头也不回地走了。如此反常的情况让夏江不由得开始怀疑悬镜司中有变,因为按照夏江的猜想,言侯应该是要想方设法竭尽所能地绊住他,以便拖延时间,怎么会时间不长,就这么干脆利索地说走就走了呢?于是当即决定立刻赶回去。

 

言侯将夏江引走的同时,药王谷的人马在梅长苏的指挥下开始佯攻悬镜司。同时在悬镜司外,请靖王安排巡防营缉捕太行巨盗,以便掩护药王谷的人马顺利撤离。为什么梅长苏会令他们佯攻呢?换句话说,为什么梅长苏会认定卫峥不在悬镜司呢?夏江曾经得意扬扬地对言侯说过,他拿卫峥对付靖王是舍孩子套狼,但不能真的就把孩子给舍出去了,因为只要卫峥还在他手里,那么无论发生多少意外,他始终都立于不败之地。显然,夏江的这个如意算盘梅长苏看得是很清楚的,就如他对靖王说过的那样,对于夏江而言卫峥这个人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靖王不能坐视林殊的副将被杀这个立场,所以只要卫峥在手,夏江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引逗靖王前来相救,直到取得最终的胜利——扳倒靖王为止。梅长苏应该就是基于此推断出夏江绝不会冒任何风险将卫峥放在悬镜司地牢里,而是转移到了别处。

 

那么,到底是哪里呢?

 

没有人知道。依照夏江的谨慎和多疑,将卫峥转移到大理寺去关押这件事情也许是由他本人亲力亲为,不曾假手于任何人的,所以除他之外,卫峥的下落再无人知晓。

 

所以,该怎么办呢?

 

不知道没关系,可以投石问路。类似的手法笔者少年时读《楚留香传奇》曾经见过一次。《血海飘香》的故事开篇便是一张短笺,上面写着:闻君有白玉美人,妙手雕成,极尽妍态,不胜心向往之。今夜子正,当踏月来取,君素雅达,必不致令我徒劳往返也。

 

古龙其人论及国学修养比之金庸和梁羽生确有差距,但骨子里的风流意趣却是无人能及。楚留香前来盗宝,但不知白玉美人到底被藏在哪里,于是大张旗鼓地告知对方自己的意图。金伴花接到短笺,当即召集了众多高手严阵以待。子时一过,他立刻冲到墙角,掀开一幅工笔仕女图,打开里面的暗门,瞧见那紫擅雕花木匣还好生生在里面,这才长长松了口气。殊不知楚留香等的便是这一刻,由金伴花本人亲自展示出白玉美人的所在,下一刻这宝物便轻而易举地手到擒来了……

 

再回到本文中来,梅长苏的手法几乎是一模一样,大张旗鼓地去进攻悬镜司,可结果却是佯攻。等夏江回来发现情况跟自己预想的不同,理所当然地会认为对方费了这么多心血不可能只是为了发动一场佯攻,所以最有可能的计划就是借此吸引住所有人的注意力,以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掩盖真正的营救行动。所以夏江接下来就跟上面的伴花公子一样迫不及待地去检查人犯是否安然无恙。如此一来正中梅长苏下怀,夏江在前面亲自带路,飞流在后面暗中尾随,轻轻松松地探知了卫峥的下落,这时再要救人,对于麾下网罗了无数高手的江左盟来说自是易如反掌了。

 

卫峥脱险之后,整个计划便成功了一半。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扳倒夏江,让靖王洗脱嫌疑,梅长苏的办法是将计就计。前面说过,梅长苏一早认定卫峥不在悬镜司内。基于这个结论,就可以进一步推断出夏冬刺探到的关于卫峥的情报全部都是假的,是夏江有意透露给她,以便引靖王自投罗网的。不过,情报虽然都是假的,但却反映出了另外一条关键的信息——夏江和夏冬目前真实的状态,那就是夏江对夏冬起了疑心,但因为原因未明,夏江并不知道夏冬已经在天牢里听到了谢玉的口供,所以师徒二人在表面上一如往常,并没有反目。如此一来,想要扳倒夏江,洗脱靖王的嫌疑,便有了可能有了机会。于是确定由豫津出马,引着毫不知情的局外之人——纪王爷,在登甲巷内亲眼见到了夏冬和卫峥,一切便都迎刃而解了。

 

之后悬镜司内梅长苏与夏江之间的唇枪舌剑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那时的梅长苏已经脱去了伪装,展现出来的锋芒几近是昔日的林殊——赤焰少帅的聪明绝顶与傲骨无双在此真是表露无疑。几次交锋,夏江根本不着力,拳拳打在棉花上。哪怕梅长苏说的都是事实,,夏江对他还是无可奈何,最终机关算尽,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一败涂地。

 

悬镜司被查封的那一刻,估计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们也都顿时松了口气。想他夏江浸淫官场数十年,凭着思虑周全行事狠辣一直横行无阻,直到梅长苏出现,让他终于踢到铁板。表面上看,他似乎只是意外遭到了夏冬的背叛,但是对于夏冬的背叛他既无法解释其中的原因,又无法让梁帝相信背叛的存在,生生陷入了死循环,实在是精彩绝伦,大快人心。

 

在原著之中,夏江到死都不知道梅长苏就是林殊,所以始终都没明白自己究竟败在了何处。

 

·助夏冬

 

在帮助夏冬这个问题上,精彩的不是宫羽借助易容之术,趁着探监之机,与夏冬互换,让她能够出狱去见聂锋,而是事情败露之后,梅长苏设法圆谎的过程。剧中将这段情节加到了蔺少阁主身上,但书中原本是梅长苏出手解决的。

 

这件事情之所以能圆过去,其实中间最关键的一点是一个时间差——夏冬知道真相的实际时间和对外宣称的虚假时间。夏冬与靖王因为赤焰之案素来不和在朝中乃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后来因为谢玉倒台,夏冬和靖王一起知道了赤焰之案的真相,但是两人对外心照不宣地保持了原状。朝中除了极少数人,比如蒙挚之外,再没人知道夏冬已然知道了真相,与靖王之间解除了误会,冰释了前嫌。所以有了这个时间差,在秘密被发现时,夏冬就可以这样来对蔡荃解释,首先不能承认自己是在蒙挚的帮助下,逃离天牢去见夫君的,而是谎称自己要去杀卫峥为夫报仇,所以依靠了宫羽,成功实施了越狱:“我逃狱的目的,与我师父不同。只要一想到尚未能手刃害死我夫君的赤焰逆犯,我就旦夕难安。所以我想逃出去找到师父,问他到底把卫峥藏在了什么地方。没想到师父还没有找到。自己却落入了原来靖王府部将的手中,被带到了太子殿下面前。”如此一来,就先把蒙挚的嫌疑摘干净了——蒙挚不是助她逃狱的帮凶。

 

再来看夏冬绘声绘色描述的她如何伙同宫羽偷龙转凤,李代桃僵的这一过程,虽然是谎言,但听起来真的是既精彩又合理。

 

夏冬笑得甚是轻松,“其实很简单,内牢的牢头也不会永远守在这里,只要找个爱酒的牢头,派人请他喝酒,灌醉了之后换上他的衣物,易容成他的样子,等天色晚一点光线昏暗时,悄悄冒名进来,大门的守卫一看是守狱的牢头,不会细查,成功进门的可能性很大……”

 

蔡荃冷哼一声道:“可钥匙有两把,必须两个牢头同时开锁才行。”

 

“谁说的?一个牢头拿着两把钥匙开也行啊。”夏冬轻飘飘地道,“天牢的钥匙是不能带出去的,所以第一次乔装进来,只是在这里印个钥匙模子出去另配,别的什么都不干。被灌酒的牢头醒了之后,也察觉不到有何异样。然后过几天,再针对第二个牢头行一遍同样的计策。

 

“又找第二个好酒的牢头么?”

 

“不好酒也无所谓,用大棒冷不丁在脑后一敲,效果跟灌醉了一样。”夏冬仿佛没看到蔡荃越来越阴沉的脸色一样,自顾自地说着,“当然,扮成第二个牢头进来时,身边要带着那个要替换的人,多带一个进来当然要难些,但也不是完全找不到借口,比如说这假牢头受朋友之托,带进来探监什么,因为是进不是出,所以守卫一般会给这个人情。这时假牢头一人手里已有两副钥匙,可以趁着夜深人静到牢房里换人,然后再把我带出去,只要最后出大门时守卫没有发现假牢头带进和带出的不是同一人,事情就算成功了。即使被击昏的牢头醒后觉得不对,可他未必敢肯定自己被打是跟天牢有关,而且牢里这么多犯人,又不缺人数,他查不出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怎么敢随便嚷嚷?运气好的话,也许可以一直这样蒙下去,运气不好的话,也至少得到第二天才会被察觉,反正我人已经出来了,谁在乎?”

 

“你自己倒是出来了,替你的人呢?”蔡荃冷哼一声,“那个妙音坊的宫羽,跟你又有什么关系。”

 

“蔡大人,”夏冬轻轻将额发拨至脑后,道,“您不会不知道悬镜司有暗桩吧?”

 

蔡荃脸颊两边的肌肉猛地一抽,“宫羽是你的暗桩?”

 

“没错。悬镜司的暗桩身份隐密,除了首尊和暗桩自己的联络人以外,别无他人知晓。我以前曾经救过宫羽的命,她什么都愿意为我做,算是我最得用的一个暗桩吧。”

 

最后,问题落到夏冬原本已经越狱成功,那所以现在被抓来应该很恼怒啊!为什么还肯为蒙挚开脱,替靖王说话呢?于是,前面的时间差完美地解释了这个问题,夏冬谎称自己是刚刚知道了真相:“在东宫里,殿下告诉了我一些事。一些他已经追查了很久很清楚的旧事。结果就是我被说服了。我开始怀疑自己这些年的恨,是不是真的放错了地方……夏冬不是首鼠两端的人。既然已经决定要相信殿下,也答应他返回牢中等待真相,当然就不会眼见着蒙大统领被你误会,而一言不发了,不过我说的话蔡大人你信还是不信,我却管不着。”

 

到了此时,蔡荃的所有疑问全部得到了圆满的解答,于是局面倒转,轮到夏冬反客为主,开始将军,提出因为之前夏江越狱,梁帝下诏斥责:如有再失,罪加一等,革职查办。所以时隔不久,夏冬再次越狱,此事如果上达天听,蔡荃便是又有再失,罪加一等,要被革职查办了。蔡荃是聪明人,夏冬一提圣旨,蔡荃马上就想明白了这一点,然后由此开始心生畏惧。从他的心理来考虑,于公于私,他都必然不愿意此事张扬出去,此乃人之常情。所以这时蒙挚再来敲敲边鼓,表明夏冬正好撞到靖王手中,靖王对他有爱重维护之心,所以请他莫要拘泥古板,辜负靖王一番好意。到了如此地步,应该说蔡荃已经别无选择,只好顺坡下驴,顺势而为,采纳蒙挚的建议了。

 

梅长苏圆的这个谎真的堪称是天衣无缝,神不知鬼不觉地压下了一场风波,保证了所有的人都毫发无伤,然后还替靖王卖了蔡荃一个天大的人情。一场祸事最后可以处理得这样四角俱全,实在是令人佩服!



五、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剧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谢玉、言阙和夏江三个人曾经分别问过梅长苏一个问题,内容不尽相同,但指向却是惊人的一致。

 

在天牢里,谢玉问梅长苏:“梅长苏!梅长苏!我跟你何怨何仇,你要害我,到如此地步?!”

 

在言府内,言侯问梅长苏:“先生坐于此,我刚才却观之不透啊!本侯想问一句,苏先生可是当年祁王府的旧人?刚才的问话的确有些唐突,可是我实在想不出来,先生还有什么别的理由,可以出手相帮靖王。”

 

在悬镜司,夏江问梅长苏:“梅长苏,你知道我的意思,你为什么要选择靖王?你到京城来,到底想要得到什么?是位极人臣的富贵?睥睨天下的权力?还是万世留芳的名声?又或者你是为了别的什么,别的什么更真实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只有靖王才能帮你达到。是不是?”

 

三个人的问题,本质上是相同的,那就是问梅长苏所做的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这其中,只有言侯的答案最接近于事实的真相。

 

面对夏江的问题,因为梅长苏主动提起了赤焰冤案,所以夏江的结论是:“我明白了!你不是来辅佐靖王的!你是来为萧景禹翻案的!”

 

面对谢玉的问题,梅长苏当时神色中一片森冷,半是嘲讽半是讥刺地回答他说:“何怨何仇?谢侯爷,你我为名为利,各保其主。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你问我这样的问题不觉得可笑吗?”此言一出,谢玉顿时哑口无言了,因为梅长苏所说的正是他这半生的绝佳写照。

 

然而,面对言侯的问题,当梅长苏再次想以名利为由敷衍过去的时候,言侯却直接否定了他,然后说道:“我与先生虽然只有两面之缘,可是依我的观察,名利二字太小,绝非是先生的格局。”

 

“格局”二字真的是一语中的啊!以前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格局是一种气度,亦是一种情怀。其中这样写到:格局是一种气度,是一种情怀,是心灵里山高水阔,是精神深处天地澄明。有大格局,才会成就人生的大气象,大意境,大趣味。但无论多大的格局,首先要有一种容纳,一种尊重,胸怀里要盛有世界,心底里能装下他人。

 

所以,归根到底,大格局其实是大胸襟和大智慧。毫无疑问,梅长苏是一个有大格局的人,胸怀中盛有天下,心底里装着苍生,广袤而博大,深沉而悲悯。

 

《大学》中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堪可谓之中国古代士人穷尽一生所要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从入仕的那一刻起,或者更早,从启蒙的那一刻起,便视天下为己任。

 

《琅琊榜》这部作品在出版之时,打出的宣传旗号便是:中国版《基督山伯爵》。《基督山伯爵》是什么呢?《基督山伯爵》又名《基督山恩仇记》,是蒙冤受屈的埃德蒙·邓蒂斯在历尽生死之后回来报恩复仇的故事。故事的主题在于惩恶扬善,快意恩仇。但是《琅琊榜》的主题其实与之并不相同。应该说,如果海宴把《琅琊榜》的主题落在惩恶扬善,快意恩仇上,已经足够让这部小说痛快淋漓,博得读者的喜爱了。要知道,在1845年8月28日,《辩论报》开始连载《基督山伯爵》之后,读者们都像着了魔似的。大仲马历时1年6个月的时间,用136期的篇幅,讲完了100余万字的故事。在此期间,巴黎纸贵,《辩论报》一报难求。甚至有痴狂的读者不惜重金贿赂印刷厂的排版工人,只为了在第二天来到前,先看到故事的新情节。而巴黎的几条大道,也被命名为“基督山”、“邓蒂斯”和“大仲马”。

 

但是《琅琊榜》的故事并非如此,林殊死里逃生化身成梅长苏,十二年后返回金陵,他的目标从来就不是复仇,甚至也不仅仅只是雪冤。

 

或者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从梅岭的焚身烈焰,血海尸山里走过来,带着此生永远无法愈合的痛与殇,梅长苏的心中可有怨怼悲愤?我想……是有的。怎么可能不恨呢?但是,如果他是想要复仇,想要泄愤,那么依照他的智计无双,,掀起血雨腥风,倾覆大梁天下的。

 

但是!他没有!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这样做!恰如他阻止言侯弑君时所说的:“皇上死了,留下一片乱局,太子和誉王两相内斗,朝政不稳,边境大乱,最后得益的是谁?遭殃的又是谁?”

 

所谓“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孙子兵法》开篇便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凶战危,一旦战争爆发,该有多少人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怜河边无定骨,竟是春闺梦里人。那时尸横遍野,白骨成山,又是怎一个“凄惨”二字了得?一将功成万骨枯,然而不管最终谁胜谁负,都势必要以万千生灵的性命和鲜血为代价,倒霉的终究是无辜的黎民百姓,:兴,;亡,。

 

由此可见,纵然梅长苏为了解毒,不得不挫骨削皮,从此面目全非,年寿难永,注定英年早逝,却依然不折不扣地坚持着想要承担责任,执着地努力实现理想,家国天下,黎庶苍生,点点滴滴都在他心头,没有一时一刻忘怀过。所以,这十二年来,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机关算尽,步步为营,乃至生死不计,从来都不只是为了他林氏一族一姓的冤屈,也不只是为了要还七万那无辜枉死的赤焰忠魂英名与公道,更是为了要开创一个清明理想的太平盛世,恰如他对景琰的期许:“景琰,于我而言。翻案就是结局,我能看到这一天已经很满足了,可对你而言,洗雪旧案只是开始,你还要扫除积弊,强国保民,振兴大梁数十年来的颓势,还天下一个去伪存真、清明坦荡的朝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需要一个完美的开端,亡者英灵在上,也希望能看到你在天下人心中是一个有情有义、公允无私的君主……”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皆如白云苍狗,从来不在他眼中心中,所以,他会拖着病弱之躯,日日夜夜煎熬着自己的心血,凌迟着自己的生命,却在靖王苦心筹划,为他铺路之时,将密道封死,抹去了所有倾心相助的痕迹,决定飘然远去;,夙愿即将达成之时,选择功成身退,只为不愿让人误会新君亦是喜爱制衡权术之人,违背自己的理想和初衷;更在梁帝提出“朕决不能让林殊,让你,活着站在朝堂之上,站在朕的面前,站在天下人的面前”这等自以为苛刻到会让梅长苏绝不肯答应的条件时,云淡风轻地回复他“好。我答应。陛下绝不会让林殊重返朝堂,否则天下人会时时刻刻地指责陛下的过错,这点我早就想到了。林殊所求也并不在此”。是的,他如此轻易如此淡然地允诺下来,只是因为他志不在此,从不在此。他追求的,他希望的,从来都只是未来的天下能够风清气正,开明公允,如赤焰这般的悲剧再也不要重演!

 

剧中梁帝与梅长苏之间最后的对话堪称整部作品中最为深刻的段落,不再纠缠于表面上的心机手段,而是提出了终极命题:登顶九五,居于至尊之位,到底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还是为了泽被天下苍生?

 

很显然,梁帝是前者。他在意的不是黎民百姓的生死福祉,而是自己至高无上的权柄在握,视天下为个人私产,所以他会理直气壮地喝问梅长苏:“你说!这个天下是朕的天下?!还是他萧景禹的天下啊?!”

 

至于梅长苏的回答,那就整部剧中振聋发聩的最强音了:“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若无百姓,何来天子?若无社稷,何来主君?战士在前方浴血沙场,你远在京城只为了一念猜疑就挥下屠刀。在陛下的心中恐怕只有巍巍皇权,又何曾有过天下?”

 

很显然,在梅长苏的心里,民为重,社稷次之,而君为轻。黎民百姓,江山社稷才是天下。或者再说直白一点,在他心中,他自认应该忠于的,其实不是皇帝,甚至也不是祁王或者靖王,而是天下!之所以忠于祁王,祁王死后又辅佐靖王,只是因为他们以民为本,认同天下为公,心心念念牵记着苍生万民,为了社稷安稳,百姓和乐,必要时甚至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而梅长苏,林氏一族,还有那七万赤焰军,出生入死,浴血沙场想要保卫想要守护的从来不是金銮殿上那把冷冰冰的龙椅,而是世间千千万万的平凡众生。就如北宋儒学家张载《横渠语录》中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梅长苏心愿已了,本以为他可以放下一切,归隐山林。然而突如其来的四邻犯境硬生生打破了蔺晨的心愿。在这里想谈一谈梅长苏的选择。他放弃了随着蔺晨一起去游山玩水,逍遥江湖,转而服下了冰续丹,以药效激发体力,换得生命中最后三月健康时光,然后重披战甲,做回林殊,出征北境,击退外敌。

 

为什么他会做出如此选择呢?之前在东宫时,梅长苏可是明确对靖王说过:“就算这件案子翻得再彻底,我也只能是梅长苏,不能变回林殊了。”可是当边境烽烟四起,战火重燃时,他却当机立断,毅然决然地选择做回林殊,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当梅长苏提出想要隐退时,靖王的反应——他是完全不能理解,根本无法接受,替好友感到无比委屈,所以当场道:“只要污名洗雪,你当然可以得回原来的身份!”

 

对此,梅长苏给出的解释是:苏哲乃是阴诡之士,所行者为阴诡之术。虽说是夺权利器,却终非正途。而靖王身为未来的天子,要整肃朝纲,激浊扬清,就绝不能留苏哲这样的人在身边,否则会让世人误解新君依然喜爱制衡权术。而且如今的梅长苏与当年的林殊相比,形容大改,身上再无半点往日之痕,倘若单凭数人之证,就说他是林殊,未免太过惊世骇俗,令人难以置信。之前蒙挚在知道他的身体状况后,曾经劝他等靖王登基之后再重审此案,那时梅长苏一口否决,因为赤焰中人要清白,就必须要彻彻底底的清白,所以如果不能在当今皇帝在位时重审,后世只怕会诟病靖王是为了与祁王的旧时情义而有所偏私。那么如今,若是因为他要恢复林殊的身份而惹来后世史笔如刀,将一桩纯粹的平冤之举,无端变成惹人揣测、真假难辨的秘史,那便太对不住那七万赤焰忠魂了。

 

应该说梅长苏以上这些关于家国大义的担心忧虑自有道理,但是,埋藏在他心底最深处的原因却是在最后一句话中方才隐约地体现了出来,那是比挫骨削皮更甚的锥心之痛:“其实不做回林殊,也不算委屈。我已经做了十三年的梅长苏了,早就习惯了。就让当年的林殊,永远保持大家记忆中的样子,不也挺好吗?”

 

对照之前他曾对蒙挚解释过的一定要对靖王严加隐瞒自己身份的原因,除了担心情绪干扰,导致缚手缚脚,反而相互成为拖累,更重要的却是:“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不告诉他,对我也轻松些。我和景琰,毕竟是太熟的朋友了,如果是以梅长苏的身份在他面前,无论谋划什么,我心里也不觉得怎样,可一旦变回了林殊,就难免会觉得伤心、难过,会莫名其妙地心绪烦躁。要是屈从于这样的情绪,别说夺位了,多少人的命也要跟着搭进去……”

 

这里清楚地表明,其实,梅长苏潜意识里始终是自卑的。曾经的他是英气凌云的天之骄子,是威名赫赫的少年将军,是金陵城里最明亮的少年。林殊,是那样的干净耀眼,光彩夺目。而梅长苏呢?他总是低眉浅笑,算计人心,他总是拥裘围炉,言语如冰,整个人没有一丝鲜活之气,仿佛处处透着地狱的幽凉。所以他会一再强调“林殊已经死了”,因为他不想让梅长苏跟曾经那样干净耀眼,光彩夺目的林殊产生任何联系。在他看来,那是一种玷污。林殊,就应该永远那般骄傲张扬,朝气蓬勃。

 

每一位读者每一位观众都明白,梅长苏为了洗雪沉冤,在此过程中虽然采取了非常手段,但远没有他自己想的那么阴暗,那么不堪。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从来不曾无中生有,诬告陷害,最多只是扮演了揭开真相的那只手,让那些罪恶在恰当的时机昭示天下。

 

只是梅长苏有自己的骄傲,骄傲到不屑于为自己哪怕在心里有一丝一毫的辩白。我想我能够理解他,因为虽然说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们都是罪有应得,但毕竟有那句古话在: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也就是说,他的目的并非是惩恶扬善,替天行道,虽然客观上达到了这一效果,但是主观上来说,他是为了打击政敌,改变朝局,辅佐靖王上位,才这么做的。

 

说来依照梅长苏遭遇过的那般灭顶之灾,若是整日愁云惨雾,一点也不夸张,想要毁天灭地,一点都不为过,但是他没有。哪怕是对造成赤焰冤案的罪魁祸首,夏江、谢玉之流,他也不曾在扳倒他们的过程当中有任何的落井下石、挟私报复。反倒是因为牵连了景睿而倍感歉疚,所以极力补偿,在生日宴前备下护心丹,在他远去南楚之时又暗中派人照顾;因为牵连了谢弼,所以在他远赴黔地,去为谢玉扶灵之时,沿途派人照应;因为稚子无辜,所以暗中将誉王妃从牢中救出,送她远离金陵,为誉王留下了仅有的一点血脉;甚至连曾经几次三番想要置他于死地的卓家,他都设法令誉王对他们放手,让他们可以平安脱身离去,而不会再被誉王利用。

 

倘若,他真的能狠下心来断情绝义,也就不会再如此痛苦,如此内疚,如此自责,如此不忍,但是,他做不到啊!因为梅长苏毕竟是林殊,骨子里属于林殊的信念和精神,其实从来没有改变过。

 

所以他在看着眼前的炭盆时,会忽然一点一点去接近那炽热的火焰,又在被灼伤时遽然清醒,语笑声中那般惨痛仿佛字字泣血:“你知道我这双手,以前也是挽过大弓,降过烈马的。可是现在只能在这阴诡地狱里,搅弄风云了。”

 

而谢绮因为他扳倒谢玉的计划而间接受到伤害,以致香消玉殒,只留下刚刚出生的孩子。听到这个消息,飞流担心他不舒服时,他对飞流说过:“会好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硬。”那时他的脸上带着笑意,眼中却泪光莹然,语气中对自己的嘲讽、厌弃和无可奈何听得人心碎神伤,再难自抑。

 

整日苦心孤诣筹谋洗冤之事,原已让他不堪重负,然而他却在耗尽心血的同时还不忘叮嘱蒙挚要在校场上震一震敌国皇子,以免让他认为大梁朝堂上的武将尽是谢玉这等弄权之人,无端生出狼子野心。

 

当卫峥被捕,生死攸关时,如果他只是一个谋士,大可置之不理,那才是最安全的做法,没有任何风险,没有任何后患,可是他没有。明知是陷阱,是圈套,是虎狼之穴,利弊得失如此明显,他却仍然义无反顾,哪怕因此令自己陷入险境,也还是决不放弃,一往无前。当悬镜司的兵将来到苏宅门口,随着夏江一声令下破门而入时,梅长苏站在庭院正中淡然以待。虽然只是他孤身一人,却仿佛渊渟岳峙一般!不得不说,那一刻,他的形象是如此的光辉灿烂,伟岸高大!自两旁队列间穿行而过,那般坚定磊落,坦荡从容,硬生生衬得夏江小人得志,奸计得逞的笑容显得那般渺小和可憎!

 

而当冰续草被送到蔺晨手中,痊愈的机会已经近在咫尺的时候,梅长苏却因为要用十命换一命而断然拒绝,或者说他自始至终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条路。甚至在一众赤焰旧将们愤而责问“难道世间就没有公平二字”的时候,淡然而超脱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怎么没有公平?在世人的眼中,生死是天大的事,可是世间之大,茫茫万劫,众生的公平,又岂是一个人能活多长所决定的呢?百年前的那个人是活了下来,可他失去的难道不是比性命更紧要的东西吗?”

 

赤焰的风骨精神,无价的兄弟情义,在梅长苏看来,远远重过个人的生死存亡。他的选择从来就没有背离过这一切。

 

不管读者和观众有多爱梅长苏,但是事实上却是,林殊,从来就不愿意做梅长苏!他放弃做林殊,而成为梅长苏,是迫于无奈,是情非得已,但从他个人的情感和意愿上来说,他从来都只希望做林殊,而不是梅长苏。

 

所以,当大渝、东海、南楚、夜秦、北燕同时出兵进犯,数封加急快报星夜入京,如同一道道霹雳般瞬间炸响在大梁帝都上空时,他的选择其实是为所当为,顺理成章。但有一丝林氏风骨存世,便不容大梁北境有失,不容江山残破,百姓流离。这是他的责任!这是他的担当!这是他的使命!最重要的,这是他的心愿!

 

如他所说:“如今国难当头,主帅一职只有我能胜任,我必须去!这不是放弃,而是选择。我已经当了整整十三年的梅长苏了,如果到最后,我可以回到林殊的结局,回到北境,回到战场,那对我来说是一件幸事。梅长苏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可是林殊还有他的职责。如今北境烽火正炽,朝中无将,作为林氏后人,我岂能坐视不理?既然你们千辛万苦地找到了冰续草,就许我三个月吧!三个月之内,我必定可以平定此乱,重筑北境防线。此战之后,景琰可以重新整饬北境军,大梁的军力一定可以恢复到鼎盛时期。”

 

面对他的滔滔不绝,蔺晨的愤怒、痛苦、无奈、不甘,统统可以理解。从相识的那一刻开始,蔺晨便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去维系他的健康,延长他的生命。可是他呢?为了尽可能地复活赤焰军的灵魂,他选择终结掉梅长苏这个在蔺晨心目中分量最重的知己好友,还要蔺晨亲手帮他……

 

然而,蔺晨终究还是答应他了……因为,蔺晨懂他。他那一句“我毕竟是林殊!虽然十三年过去了,可我还是赤焰军的少帅林殊!我要回去!回到赤焰军当年的战场!我要回去!那才是属于我的地方”代表的是梅长苏的心愿。有再多的不愿,再多的不忍,再多的不舍,再多的悲痛,那是他自己的心之所向,所以蔺晨到底尊重了他。看着蔺晨离去的背影,梅长苏最后一句话说得温柔而又坚定,欣慰而又自豪:“你总说你不认识林殊,我相信你在认识他之后,一定不会失望的!”那是属于赤焰少帅的骄傲和信心。

 

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凌云。帐前旗,腰后印,桃花马,衣柳叶,惊穿胡阵。流光一瞬,离愁一身。望云山,当时壁垒,蔓草斜曛。

 

出征之日,锦衣薄甲,初冬的风吹过梅长苏乌黑的鬃角,胸中畅快淋漓的感觉还是那么熟悉,如同印在骨髓中一般,拔之不去。

 

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放眼十万男儿,奔腾如虎,环顾爱将挚友,倾心相待。当年梅岭雪夜中所失去的那个世界,似乎又隐隐回到了面前。

 

天下有雪纷纷过,落尽山河不成歌。

 

他所选择的结局,是“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的必然宿命,却也是“宁为紫塞百夫长,不作青衿一老生”的夙愿得偿,有“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的凌云壮志,也有“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的热血豪情,求仁得仁,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回首梅长苏这一生,恍如流星划过天际般转瞬即逝,并不长久,然而却是那般的波澜壮阔,正气磅礴!哪怕最终林殊离世,依然还有长林新军重又诞生。

 

长苏!

 

林殊!

 

此血仍殷!

 

此身犹在!

 

赤子之心,永生不息!!!

 

注:黑体加粗部分为书中原文。



-CONTINUED-

黑江湖·青青专集


《琅琊榜》人物志之梅长苏

《琅琊榜》人物志之梅长苏(中)

《琅琊榜》人物志之谢玉

《琅琊榜》人物志之秦般弱


致谢

  1. 文章作者青青,版权归属作者

  2.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作者。

醒目

    自即日起,《琅琊人物志》将陆续独家刊发于黑江湖公众号,敬请关注。如有意购买纸质图书者,可于当当、京东、亚马逊等地购买,支持正版。

定价:32元。2017年初上市,正在热销中


【ID:heijianghu121】

原创频道 说书频道 古风频道


四大世界观

东宋科幻水浒|西游世界|火与刀


专栏作者

武五陵|叶克飞|王怜花|林探惜|边城不浪

言少|茅十七|九日|张佳玮春秋不淹

青青|苏君|孔鲤|林白|令狐小跑|西湘

子羽|小钱|谢烟客|朴素|陈志明|杨玉婷

汐颜|花满楼的剪刀手|夜雪霁|小闷骚

江湖这个梦想,就是要大家一起做才有意思



商务合作 | 投稿:123953896@qq.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